2024年,山東以7711.5億元財政收入位居北方第一、全國第五,體現了其在區域協調發展、產業升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努力。
撰文/董曉鳳
山東,常住人口超一億,消費市場規模龐大,2024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達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16 個城市緊抓自身優勢,形成了多元化、特色化的發展格 局。其中,青島與濟南作為 “雙子星”城市,率先躋身財政收入千億俱樂部。
作為“雙核”之一的青島,2024年以1339億元財政收入占全省總量的17.4%。這一成就不僅是數字上的突破,更是青島經濟結構和質量優化的直接體現。青島擁有繁忙的青島港,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窗口,港口貿易的繁榮為財政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以海爾、海信為代表的制造業巨頭持續創新,不斷拓展市場,在全球舞臺上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此外,青島積極布局新興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發展勢頭迅猛。
而提到青島,就不能忽略與其并肩而行的濟南。作為山東省會,濟南2024年財政收入1083億元,同樣以千億級的財政收入展現了其作為省域中心城市的實力。不過,濟南的發展,更多地依托于其作為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的獨特地位,通過強化省會經濟圈的建設,與周邊城市形成緊密聯動,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在青島與 濟南的光芒之下,煙臺與濰坊的較量同樣精彩。煙臺以698.81億元的成績,險勝濰坊79.21億元,這一結果反映了兩城發展路徑的差異。
煙臺的GDP已破萬億大關,其化工和高端制造業的集群效應顯著,但高投入與優惠政策并行的背后,是財政收入增長空間的相對有限。由此來看,經濟發展不能只看規模,更要看質量與效益。濰坊則以其深厚的農業基礎和不斷崛起的工業實力,展現了均衡發展的態勢,雖在財政收入上略遜一籌,但其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整體來看,山東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仍有威海、日照、棗莊等部分城市在這一年的財政收入不盡如人意。
先看威海。2024年,威海以249.7億元財政收入位列全省第14位,雖稅收占比71.2%,顯示財政質量尚可,但總量與泰安(252.7億元)的微弱差距暴露增長瓶頸。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威海過度依賴船舶制造、海洋漁業等傳統產業,其新舊動能轉換效果并不明顯。
而日照204.16億元的財政收入,更是折射出港口經濟的競爭困境。作為全國第七大港,日照港面臨青島港、連云港的雙向擠壓,2023年港口吞吐量增速(2.1%)顯著低于青島港(5.8%),且臨港產業附加值偏低,鋼鐵、石化等主導產業稅收貢獻率持續走低。
棗莊在這次經濟博弈中位列末席,財政收入僅為191.58億元。單一的產業結構長期制約著棗莊經濟發展,曾經,煤炭產業占據棗莊經濟結構八成以上,“一天三頓飯,兩頓靠煤炭” 便是當時真實寫照。
后隨著煤炭資源枯竭,依賴煤炭的上下游企業遭受重創。例如,眾多煤礦關停后,相關運輸、加工企業訂單銳減,大量工人失業,企業效益大幅下滑,納稅能力隨之降低。盡管如今棗莊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向著“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 轉型,但新興產業規模仍較小,尚未能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支撐。
財政數據的波動本質上是經濟結構轉型的晴雨表。對于山東而言,如何在“強者恒強”的格局中實現全域均衡發展,既需要頭部城市的引領,更離不開后發城市的破局勇氣與創新智慧。有時候,困境中的突圍,或許正是新一輪增長的起點。
不過,對于老百姓而言,財政收入的增長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生活質量的實實在在提升。更寬的馬路、更多的公園、更好的醫療服務,這些都是財政收入增長帶來的直接福祉。
更重要的是,16市通過營造各具特色的產業布局與良好發展環境,讓更多的年輕人在家鄉就能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不再需要背井離鄉,這才是經濟發展最好的效果展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