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
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立;延河、南川河,兩河交匯。延安就處在這三山夾兩河之地,偪仄的地理條件,從未能桎梏延安千磨萬擊的堅勁和光輝。
溯時光之流而上,穿行到4000多年前,延安蘆山峁燒制陶器的烈焰點亮了龍山文明之光。先民披荊斬棘,與狼蟲虎豹、風霜雨雪不屈抗爭,燒制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建筑材料筒瓦、板瓦,住進了保暖堅固的瓦房,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最早的“宮城”式建筑,打磨出了各種精美玉器。
延安,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地,被譽為“三秦鎖匙,五路襟喉”,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鼓角爭鳴、刀光劍影中,華夏民族頑強生存、繁衍生息。
大約3300年前,延安屬鬼方之域。商帝武丁發動大規模討伐鬼方的戰爭,《周易·既濟》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戰國時,延安大部分屬魏國。秦惠文王十年,延安始屬秦。富縣車路梁,仍存千里秦直道遺址中最為大氣磅礴的一段。有人說,如果萬里長城是防御的盾,秦直道則是帝國出擊的矛,都是秦漢時期守衛安定繁榮的國之利器。
花木蘭跑馬梁
棗園革命舊址內五位書記銅像
三國時,延安曾為羌胡所據。北魏時,延安又屢遭柔然族侵犯,巾幗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今天的萬花山木蘭墓,仍吸引無數人到訪祭拜。唐代,安史之亂后,杜甫攜子挈婦艱辛跋涉來到延安羌村落戶,留下了《羌村三首》《北征》《避地》等憂國憂民的詩篇,后人將他走過的這道川改名“杜甫川”,在七里鋪他枕鞋夜息處修建了杜公祠。
北宋時,西夏鐵騎刀劍奔襲而來,范仲淹請纓鎮守延安。延安人民與將士們一道沖向抗擊西夏的一線,在群山萬壑間,揮戈奮戰,埋葬了元昊的迷夢。氣韻沉雄、哀而成壯的《漁家傲·秋思》正寫于此時: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937年1月,延安迎來了中共中央機關。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同心同德打敵人。無論是遭受日本侵略者軍機的狂轟濫炸、瘋狂“掃蕩”,還是面對國民黨企圖困死延安軍民的經濟封鎖,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延安沒有氣餒。不屈的延安軍民邊打仗邊生產,開展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那時,延安能聽到隆隆的炮聲,也能聽到嘹亮的歌聲。橋兒溝魯藝,培養了大批杰出的文藝人才,創作出鼓舞士氣的《黃河大合唱》《兄妹開荒》《白毛女》《南泥灣》等優秀作品,成為發展黨的文藝事業的堅強堡壘。毛主席在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的燈火下創作了《論持久戰》《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組織起來》《為人民服務》《論聯合政府》等重要著作,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毛澤東思想逐步走向豐富和成熟的關鍵時期,《毛澤東選集》收錄的159篇重要著作中,成文于延安時期共有112篇。
橋兒溝魯藝舊址
清涼山
寶塔山
寶塔山上,日本工農學校閃耀著共產黨人以戰止戈、以國際道義實現和平正義的光輝。清涼山上,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臺、新華通訊總社、解放日報社、新華書店,記錄并傳播了延河畔老一輩革命者的拼搏與豪邁,留下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時期的清涼山被稱為“新聞山”,成為延安的象征之一。1945年,黨的七大在延安勝利召開,首次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陳毅的《詠“七大”開幕》云:
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一片黃土地,兩代領航人。“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從“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到“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為人民做實事”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延安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豐富、不斷發揚光大,激發著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和動力。
偉大的心靈讓古老而沉默的大地熠熠生輝。靜謐的夜里,站在這方熱土,你能感受到每一陣風里涌動著歷史激蕩的回音。延安,培育和鑄造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奮進之魂,延安精神,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擊楫中流!
加路,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作家協會主席、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祁小軍,陜西省延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