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人到中年才發現,父母最大的成就,不是孩子考了多好的成績,也不是孩子賺了多少的錢。
而是孩子某一天突然告訴你:
“爸媽,謝謝你們給了我一個幸福的童年!”
優秀的孩子不一定能收獲幸福,但活得幸福的孩子一定會很優秀。
都說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愈童年,但幸運的人一生都會被童年治愈。
而一個孩子想要擁有幸運的童年,大抵都離不開父母說過的這4句話……
“我看見了你的感受”
當孩子的情緒能被接住,心就安定了
這個場景你是否熟悉?
周末的早上,孩子爸爸問你,今天吃什么早餐?
你說和孩子說好了,今天早飯帶他出去吃麥當勞。
這時,孩子爸爸隨口提了一句很久沒喝早茶了,要不一起出去喝個早茶吧。
沒想到一旁的孩子突然發脾氣大喊:“我不去喝茶!要去你們自己去!”
你一臉莫名其妙地問孩子:“你為什么要大喊大叫?你不想去你可以好好說?!?/p>
孩子被你責罵后,氣鼓鼓地轉頭回了自己房間,順手摔上了門。
你追過去拍門:“明明是你自己不好好說話!大人好心說你,你倒開始亂發脾氣!”
原本開開心心的周末早晨,最后變得雞飛狗跳。
上面的內容,是《精準回應》中作者提到的一個案例。
他在分析中寫道:
案例中的這個孩子,和別人的意見不合時,大腦會迅速被負面情緒占據,無法做到平靜地溝通,出現一些發脾氣、大喊大叫的行為。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孩子沒有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先接住孩子的情緒。
比如用平和的態度,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你不想去喝早茶,想去吃麥當勞是嗎?”
問題的背后,是未被解決的情緒。
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看見了,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被重視、被認可了,他們才會愿意靜下來和父母好好溝通。
寫到這里,不免讓我感慨。
前幾天女兒競選班干部沒有被選上,回家后情緒非常失落。
一開始我安慰她:“沒關系,下次加油就好?!?/p>
結果她不但不領情,還埋怨我是在暗示她不夠努力不夠優秀。
當時我真的是一個大無語。
不過好在作為一個學習型媽媽,這些年也算是積累了不少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立馬也反應過來,女兒這個時候最需要的,不是安慰和鼓勵,而是我能看見她的委屈和落寞。
于是我換了種方式問她:“媽媽知道你為了這次競選準備了很多,也抱了很大的期望,你現在覺得很失落,心里像壓了一塊大石頭是嗎?”
沒想到女兒聽完我的話后,竟然一下子抱著我哭了起來。
我抱著她,沒有說任何話,結果她自己情緒平復下來后,竟然開始主動分析起自己這次競選失敗的原因。
你看,孩子不需要那么多大道理,也不需要你告訴他該怎么辦,他們需要的只是這幾句話:
1、“你難過、無助、失望……都是正常的?!?/strong>
2、“我能感受到你的不開心,需要我為你做點什么嗎?”
3、“我理解你的感受,別擔心,我會陪著你?!?/strong>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當孩子的眼淚被接住,那些委屈就變成了被理解后的釋然。
還有研究發現,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情緒標注”時,比如能及時準確地回應孩子的感受,他們大腦中杏仁核的應激反應也就會隨之降低。
父母的共情,可以激活孩子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
不是孩子不可理喻,也不是孩子在無理取鬧,他們需要的不過是來自父母第一時間的關注罷了。
“我愿意耐心聽聽你的想法”
孩子的聲音,也值得被傾聽
心理學家布拉德·威爾考克斯,曾在北美對青少年學生做過一次“對父母說說你的心里話”的問卷調查。
在收到的1000多份答卷中,孩子們也難得敞開自己的心扉:
“爸媽,我希望你們可以多拿出一些耐心聽我說說心里的話,你們應該像對待大人一樣尊重我?!?br/>
“不要總覺得你們大人的問題才是問題,我們孩子的問題就不重要?!?br/>
“我知道你們立規矩是為了我好,但是在立規矩的時候,也請把它的道理和重要性講給我聽,請相信我是聽得懂的?!?br/>
“不要總覺得給點自由我就會肆意揮霍,也不要覺得我做錯了一件事,就什么都做不好?!?br/>
“你們雖然是我的長輩,但不意味著你們說什么都對,我的意見和我的想法也很重要。”
作為一名老師,教學多年,有一個很真實的感受: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是因為他們總想讓孩子聽自己的話,但他們自己卻很少認真傾聽孩子的話。
所以在孩子到了青春期,反抗的意識覺醒后,就會想對抗“聽父母的話”這件事,從而出現父母嘴中的“孩子一到青春期變叛逆了”的行為。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成長中能得到父母傾聽的孩子,自我認同感比同齡人會高出很多。
心理學家艾倫·埃斯特林也曾說過,只有當父母真正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要和擔憂,成為他們的伙伴,我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成長,并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
傾聽不是妥協,而是告訴孩子,我們尊重他的不同想法,我們在乎他的真實感受。
《不憤怒的父母》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幫孩子建立自尊。而建立自尊的最佳方式,是讓孩子有對事物的鏈接、掌控感和自主感?!?/p>
比如在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做:
1、當孩子做錯事時,別著急批評,而是聽一聽他們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
2、當孩子不聽話時,別著急埋怨,而是聽一聽他們內心真實的需求是什么。
“你不需要滿足任何人的期待”
允許孩子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涼子訪談錄》中,一位抑郁癥女孩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的她,成績非常優異,是所有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可唯獨在媽媽眼中,她永遠都不夠好。
學??荚嚕剂说谝幻珛寢寱催^來質問她:“你為什么會丟掉3分?”
為了達到媽媽的要求,她努力學習,努力做好一切,可換回的永遠是媽媽冷冰冰的那句:“我希望你下次可以更好?!?/p>
在母親持續的高期待中,她的價值感越來越低,開始習慣性討好別人,在工作中被別人PUA,,也不敢提出質疑。
甚至在有了獨立生活能力后,她寧可奔波在幾份兼職中,也不愿意回家。就連媽媽打來關切的電話,她都緊張到不愿意去接。
心理學中認為,當孩子活在父母持續的高期待中,形成“虛假自我”后,就很難再去面對“真實自我”,這會讓孩子產生焦慮、迷茫、抑郁等負面情緒。
一個沒有真我的孩子,很難形成自己真實的人格,并煥發出他原本應該擁有的精神能量。
心理學家沙法利·薩巴瑞也指出,孩子沒有足夠的自由來發出他們真實的聲音,而是被父母的條條框框所壓住和湮滅時,他們就會成長為焦慮而壓抑的人。
而更可怕的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一旦無法與自己和解,就會逐漸認為自己是不被接納的,進而會產生一些自我傷害行為。
孩子不需要“應該成為什么樣子”,他們有自己天然的樣子。
作為父母,如果你總是覺得孩子滿足不了你的期待,那么不妨記得時刻用《家庭的覺醒》中的這三點來警醒自己:
1、不要用任何“我都是為了你好”來美化我們對孩子的高期待,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意識得到你對他們現狀的不滿;
2、孩子的表現,衡量不了孩子的價值;
3、別總想著開發孩子的潛力,這是一把雙刃劍,多把關注點著眼于孩子的當下,而不是我們預想的未來;
4、不用因為“沒有逼孩子努力”而懷有為人父母的負罪感。
“無論如何,我都會站在你身后”
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分享一個讓人悲痛的新聞:
浙江一位11歲男孩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經常對他耳提面命:“你一定要考個好成績,不然別人就瞧不起你?!?/p>
男孩的成績但凡有一點退步,就會被媽媽責罵、罰跪。
在媽媽的持續高壓逼迫下,男孩最終情緒崩潰,留下一封信后離家出走:
“媽媽,我知道自己是個廢物、窩囊廢、累贅,我走了,希望你不要找我。
感謝你這些年對我的照顧,我走了肯定能給你減少負擔。”
一個原本可以在父母羽翼呵護下安心成長的孩子,卻揮揮手離開了他最信任和依賴的家。
想起曾在沈奕斐教授直播間看過的一段采訪:
一位媽媽說自己身邊的孩子成績都很優秀,但她自己的孩子成績卻很一般,所以她在每次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就會很容易發火。
沈奕斐勸導這位媽媽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結果這位媽媽卻說:“如果我不逼著他好好學習的話,他在朋友和同學中間肯定會自卑的?!?/strong>
沈奕斐一針見血地說道:“孩子不會因為自己在同伴中不是最優秀而自卑,但他會因為父母不欣賞和父母的貶低而自卑。
現在的孩子面對的壓力,是我們當初很難以想象到的,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再成為孩子的壓力源,否則他們才真的是退無可退。
作為父母,給孩子只要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就夠了。”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取之不盡的金錢,而是當孩子只要想到你,內心就會充滿力量:
1、當孩子告訴你他好累時,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給他做一頓美食,或者關好他的房門,讓他在家好好安心地睡一覺;
2、當孩子告訴你他覺得人生沒有意思時,坐下來傾聽他的煩惱,別著急去批判,也別著急給建議;
3、當孩子情緒低落,什么都不想做時,別覺得他是在矯情,陪在他身旁,等他情緒穩定之后,問問他“爸媽可以幫你做點什么”。
最后想說,一個孩子長大后會不會擁有幸福感,可能早已提前寫好了結局,就在現在諸位父母的話語中……
語言的力量,從來不應該被忽視。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養育,是每位父母需要研習一生的修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