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朝歷史上的外交先驅,郭嵩燾雖來自湖南,卻與曾國藩、左宗棠等武夫有著截然不同命運。他早于幾乎任何人察覺出洋務運動上限不高,渴望能進行更加徹底的全面改革。
結果必然是惹人嫉恨,引起整個精英階層的集體封殺,只剩下除游記性質的《使西紀程》供人哀婉嘆息。
環境劇變
郭嵩燾出生在傳統思想濃厚的湖南
公元1818年,郭嵩燾出生在湖南湘陰縣的一個富裕家庭。相比于只識耕讀的普通士大夫,郭家的富門路主要在于經商和放貸。所以故而在潛移默化之中,為年幼子弟埋下離經叛道的思想根源。譬如郭嵩燾本人,就是長相斯文卻桀驁不馴。雖談不上斯文敗類,但足以用巨大反差感給他人制造出心理沖擊。
隨著兩次鴉片戰爭失敗,人到中年的郭嵩燾不得不面對環境聚變。他既看不上因循守舊的老古董,覺得西洋人如此厲害不應被視為蠻夷。同時又嫌洋務派所提倡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力度有限,認為西方真正強盛的秘訣不止于軍事技術。哪怕熟練掌握練兵、制器、造船、用人、理財、持久等海防要素,依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郭嵩燾中年時期 正巧趕上洋務運動
正因如此,郭嵩燾很低調的成為朝中異類。當時的主流思維,在曾國藩和李鴻章之間來回調劑。大體上認定清朝可在不改動政治制度的大前提下,只通過學習軍事技術與工業制造,便足以同列強相分庭抗禮。若非自己深諳明哲保身話術,恐怕早已被推出來作為異端邪說代表。當然,郭本人也僅僅是察覺出不對勁,尚未對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多少見解。
公元1876年,由于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在云南被殺,清朝廷不得不派人去通好謝罪。于是,郭嵩燾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毅然踏上前往歐洲的旅程。并留在歐洲擔任英法兩國公使。他像許多古代的士大夫那樣,在執行外交任務的過程中自覺搜羅情報。隨后匯編成冊,并以《使西紀程》之名留存至今。
經染色處理的郭嵩燾照片
進化的世界觀
蘇伊士運河開通后英帝國的全球海運體系步入鼎盛
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后,遠東通往歐洲的海上交通日益便利,但沿途仍需經過50多個國家地區。整支清朝使團從上海租界登船,向南抵達香港,再經新加坡、加爾各答、孟買、亞丁、亞歷山大和直布羅陀等城市,才不遠萬里的抵達英倫。郭嵩燾則醉心于觀察各地風貌,直接促成世界觀的新一輪進化。
首先是徹底放棄華夷之辯。由于根深蒂固的儒家影響,清朝中后期的大部分精英仍會將西方人蔑稱為蠻夷。郭嵩燾則從地理基礎入手,意識到中國僅僅是北半球的一隅之地,根本不可能是什么世界中心。而且細心察覺到列國使用的旗幟都為通用方形,只有清朝旗幟還堅持采用古老的三角形或燕尾形。不僅與國際慣例不相符,甚至很容易輸掉氣勢。
在歐洲執行外交任務的郭嵩燾
其次,郭嵩燾一改東土文人的“類宗教情節”,認可西洋世界亦有2000多年文明史。因為朝廷政教嚴明,百姓與國家同仇敵愾,所以能厚積薄發的反超中國。當時的英國已奉行代議制多年,由不同黨派組閣并推舉首相,被他視為最接近上古堯舜禹遺風的優良傳統。相比之下,九州從秦漢起施行絕對大一統。完全與上古的恤民傳統背道而馳,故而在朝代更迭過程中每況愈下。如今本末倒置,在泰西這個周面前更像四夷。
諷刺的是,郭嵩燾斷定英吉利能享國長久,主要得益于君主立憲制。因為是依靠議會主持國政,而非封建帝王那樣乾綱獨斷、反而能保證王朝穩定和君主的家族安全。即便兩國交兵,投降軍官也會獲得應有待遇,很少遭受虐待和侮辱。等到議和完成,還可以回國官復原職、倒是俘虜自己逃回故國,會因為不遵守條約而受到責罰,并且永不起用。換句話說,他早在洋務運動初期就具備戊戌變法意識,對比其他同僚可謂遙遙領先。
郭嵩燾覺得君主立憲制有利于國家穩定
在具體事物方面,郭嵩燾對西洋列國的教育推崇備至。早在落腳香港時,便四處探查教育機構,尤其羨慕英國人治下的現代學館。后來久居歐洲,更是贊嘆于教化對象竟包括漢人、犯罪分子、小童等不同層次人群。哪怕只是學習四書五經的華人書院,都可以讓學童在教室里井然有序,與那些紀律散漫的內地鄉村私塾形成鮮明對比。
隨著時間延續,郭松濤又接觸到更多西洋世界的學術內容,感受到濃郁的實事求是特色。無論古典時代的亞里士多德,還是中世紀的培根,皆"好推求事理"。這又與不求甚解的清朝差異巨大,且被斷定為根子出在教育方法上。
19世紀的英國學校 讓郭嵩燾非常著迷
污蔑與封殺
郭嵩燾收藏的英國內閣全家福
正是因為深刻意識到西學先進性,郭嵩燾筆下的洋人往往具備正面色彩。此前,清朝文人繼承古代對西戎的態度,經常挖空心思遍地外來事物。但是在他這里完全沒有用侮辱性修辭,只有文雅、矯健、知書達理、體格強健等褒獎贊美。
在外交思路上,因為親眼目睹過英軍在世界各地的艦隊和炮臺,理性推斷中國和對手存在武力層面差距。所以主張慎重了解西洋列國的國情局勢,不要為滿足一時沖動而盲目寄出暴力手段。
英國的全球擴張讓郭嵩燾心存忌憚
然而,這些今人覺得合情合理的策略,在當時的頑固派眼中是異常可惡。不僅沒引起足夠重視,反而遭受到鋪天蓋地的非議與罵名。雖然士大夫們缺乏歷練,根本拿不出任何反駁依據,還是不妨礙他們以"有二心于英國"罪名,把郭嵩燾貶損為"事夷"。
公元1879年,郭嵩燾尚在法國任職,就因為同僚的秘密舉報而被傳召回國。特別是同行出使的劉錫洪,惡毒攻擊他崇洋媚外,污蔑其有擺脫不掉通夷嫌疑。
郭嵩燾的言行 終究為保守派所不容
一時間,這位清朝自己的外交先驅淪落到人人喊打地步,近乎被整個中上層封殺。哪怕為明哲保身而辭官返鄉,依舊逃不過湖南老家的鄉賢鄙夷和讀書人譏笑。
顯然,郭嵩燾的啟蒙和科普之路完全以失敗告終,凄涼晚景更是值得后人反復斟酌。至于嘲諷他的各色傳統秉持者,亦在后來的歷史進程中飽嘗失敗......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