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第九回
作者:汲古生
在這個章節中,我梳理的是原著第六至第九回的典故,主要包括侯門深似海、真佛、藥引、海上方、金魁星、蟾宮折桂、束脩、將不利于孺子之心八個典故。
侯門深似海. 真佛. 藥引
侯門深似海
這是一個出自于唐詩的典故,相信大家對這句詩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唐代崔郊《贈去婢》詩中就有:“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當然這個詩的原意是指由于雙方的地位懸殊,進而忽略或者遺忘的狀態。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劉姥姥雖然與賈府有聯宗之誼,但是由于地位懸殊,所以其認為自己早已為賈府所遺忘。所以原文劉姥姥才會說“我去了也是白去的。”
真佛
這是一個來自佛教的典故。佛教認為,佛有報、應、化三身,“報身佛”相對于“化身佛”稱為真佛,又被稱作是“無相之法身”,通俗的說,就是難以見到的真身。這個典故在后續使用的過程中常用來比喻難以見到的人或者是重要的核心的人物。當然在這里周瑞家的主要指的是讓劉姥姥見到此時賈府內務的實際管理者,也就是王熙鳳。只有這樣,此行的目的才能夠真正落實。
藥引
這是一個有關中藥的典故。在中藥的處方當中,我們的古人將藥物分為四類:分別是君、臣、佐、使,我們今天所說的藥引就屬于其中的“使”,它指的是能夠引導藥力到達病變部位的藥物,也被稱作“引經報使”我們所說的“藥引子”其實就是這類藥物的俗稱。原著的第七回當中癩頭和尚給薛家人的那包藥末,起到的就是這個引導藥效的作用。
海上方.金魁星.蟾宮折桂
海上方
這個典故與我國神話傳說當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有關系。傳說在這三座山中有包治百病的藥,也有能夠讓人長生不老的神藥在《史記》中就記載了秦始皇派人到這三座山中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故事。就是因為這個傳說,后世人們將一些不用常規藥物的偏方。都成為海上方。在原著的第七回當中,作者用的就是不用常規藥材但卻有奇效的偏方的意思。或許這也是在暗示讀者,寶釵的病非凡藥可醫。
金魁星
原著第八回寫道:“賈母又與了(秦鐘)一個荷包并一個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這是一個在我國傳統的傳說當中主管文運的神仙。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當中,金魁星也是男生“乞巧”的重要對象。一般認為,七夕節是女孩子乞巧的重要節日,但在這一天男生們尤其是應試的儒生其實也有類似的活動,那就是祭拜金魁星以求科舉高中,作用其實和女兒“乞巧”是類似的,只不過對于應試的學子來說,祈求的更多是文章寫得巧妙。
蟾宮折桂
《晉書·郤詵傳》記載晉代文士郤詵(讀音:戲身)因長于答對策問而科舉及第,他認為自己“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加之后世在對月亮的傳說當中,說月宮中有桂樹,而月宮就被稱為“蟾宮”。由此人們將兩者進行了結合。這個典故也就有了科舉及第的意味。原著第九回寫道:“彼時黛玉才在窗下對鏡理妝,聽寶玉說上學去,因笑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在這里林黛玉所說的其實也是這個意思。
束脩.將不利于孺子之心
束脩
這是一個出自于《論語》的典故,《論語·述而》中記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當然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束脩本身其實指的是一種見面禮,原著第九回寫道:“(薛蟠)因此也假來上學讀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脩禮物與賈代儒。”在古人的觀念中,這種見面禮是最輕的,但是由于儒家所提倡的安貧樂道的觀念,加之孔子的影響。使這種廉價之物逐漸轉化為對于學費的代稱。但就其本身來講其實只不過是最普通的干肉,也是制作古代肉醬的一個重要的原料。
將不利于孺子之心
《尚書·金縢》中記載,周武王后周公旦輔佐周成王,管叔、蔡叔、霍叔等諸叔散布流言說:“公將不利于孺子。”意思是說周公即將奪王位對周成王不利。作者在這里用這個典故主要是為了說明賈府家塾當中的亂象,原著第九回寫道:“(家塾中的子弟)雖都有竊慕之意,將不利于孺子之心,只是都懼薛蟠的威勢,不敢來沾惹。”大家也可以試想一下,在這樣一個混亂的環境當中,如何能夠培養出繼承家業的子弟呢?一群正處于學習階段的青年人,全都不務正業,這樣的一個家族,敗落似乎是最好的歸宿。
? end ?
/聯系微信:dongzhu1968
/投稿郵箱:hlmyj0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