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癱患者走起來了!復旦全球首創的微創腦脊接口“新”在哪?
新聞報道介紹了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團隊研發的微創腦脊接口技術,該技術通過重建大腦和脊髓的神經通路,有望幫助截癱患者恢復行走能力。文章中提到,盡管該技術在臨床試驗階段已見成效,但目前全球尚無產品獲批用于重建運動能力,且面臨著解碼延時等技術難點。此外,患者需長時間訓練以實現神經功能的部分重塑,顯示出該技術尚需進一步優化與迭代。
填補空白!青海首次完成大型真菌多樣性調查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近日發布消息稱,經過三年的努力,青海已完成首次大型真菌多樣性調查。盡管該地區長期以來缺乏系統研究,此次調查首次揭示了青海省大型真菌資源的本底情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也發現了一些有毒真菌,共鑒定出76種。這一發現突顯了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真菌資源可持續利用面臨的挑戰,為后續的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朗瑪信息:自主研發的“39AI醫生大腦”可輔助醫生進行臨床診斷
朗瑪信息于3月5日宣布,公司已自主研發出一款名為“39AI醫生大腦”的智能系統,該系統能夠對醫療或健康問題提供咨詢,并對病歷和報告進行深度分析及評估。然而,目前尚未明確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其對醫生診斷準確性的具體影響。這一消息引發了業界對AI技術在醫學領域可靠性及安全性的關注。
抗癌新希望: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合作揭示合成生物細菌腫瘤療法關鍵原理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期在Cell期刊發表了一項關于合成生物細菌腫瘤療法的研究。研究中使用了合成細菌,以實現靶向腫瘤、免疫逃避和癌細胞殺傷三重目標。通過數學模型和實驗,揭示了腫瘤內免疫細胞IL-10R高表達的機制,并證明了其在激活抗腫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該研究解決了細菌治療腫瘤領域一系列長期存在的科學問題,尤其是細菌如何激活"抗瘤免疫"同時逃避"抗菌免疫"的疑問。
華南理工大學Nature子刊:水凝膠仿生陰莖海綿體,修復勃起障礙
3月4日,華南理工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開發出利用3D打印技術的水凝膠仿生陰莖海綿體模型。該模型成功復制了正常的勃起動力學,并能用來調整和研究勃起功能障礙(ED)和佩羅尼氏?。≒D)。盡管這項技術有望為相關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但仍面臨優化神經和尿道再生及改進支架以適應更大損傷的挑戰,以期最終實現人類臨床應用。
專家點評Cell Research | 童明漢/藍斐/湯富酬團隊合作揭示精子發生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2025年3月3日,研究團隊在Cell Research發表了關于SETD1B介導的H3K4me3寬泛修飾在精子形成中的關鍵作用。然而,該研究揭示SETD1B缺失會導致Pol II重新分配,影響基因表達的時序性,并出現錯誤的基因表達上升,最終導致雄性不育。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對H3K4me3作為活化性修飾的認知,并指出該修飾在基因轉錄時序控制中的復雜作用。研究結果為理解精子發生過程中的遺傳調控提供了新的視角,但也提出了一些待解決的問題。
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揭秘病毒“詭計” 為蔬菜抗病育種開辟新思路
3月5日,山東農業大學的研究揭示了病毒如何通過挾持植物細胞周期調控蛋白功能來促進自身繁殖并限制植物生長。研究發現,番茄黃化曲葉病毒和褪綠病毒利用細胞周期調控關鍵蛋白復合體APC/C的激發子CDC20,以兩種方式改變其活性,最終影響植物生長。該研究提供了有關病毒與植物互作的新見解,并為抗病育種提供了新的方向。
華中農業大學最新《Nature Genetics》
2025年3月5日,《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成果,揭示甜橙起源于酸橙和椪柑。研究指出,由于依賴無性繁殖,甜橙遺傳多樣性低,并對環境和病害敏感。該團隊開發了從頭馴化的育種途徑,通過增加遺傳多樣性和固定優良基因型,獲得具抗病能力的新型甜橙品系。這一方法旨在縮短育種周期,提高柑橘品種的抗病性和品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