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菜時候,最高的評價應該是“色香味”俱全了吧?“色”排在了第一位,可見視覺沖擊是人們追求美食的第一道關口。在食品營銷行業內,流傳著一個“7秒定律”,大概原理比較復雜,只說結果:一個人可以憑借肉眼可識的7秒鐘時間,確定購買商品的意愿。在主導購買的意愿中,顏色的作用又能占67%。
于是,各種各樣前所未見配色的食品,紛紛上市銷售。可顏色鮮艷奪目的背后,代表著色素含量的增多。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的現在,尤其是面對“科技與狠活”加持的食用色素,人們心里不免打起鼓來。
曾經油鹽君在云南旅游,有幸見過一次染色水果,光亮鮮紅,看起來食欲滿滿。在忍不住口水的分泌后,買了一些嘗了嘗,就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了。除了口感不好外,看起來就像是相機開了美顏一般,因為地方口音的原因,到現在油鹽君都沒搞明白這個水果到底是啥。網上試著去嘗試識圖,多數給的結果是毛桃。有認識這種水果的可以留言區留言,以便讓油鹽君解開這個困惑好幾年的謎團。
色素,人們的第一印象肯定是這不是什么好東西。色素的使用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食用天然色素,另外一個是食用合成色素。這兩種色素,吃了到底安不安全呢?
先看食用天然色素,我們看到了“天然”二字,感覺上是不是親切許多?這種色素不僅無害無毒,甚至有些還有食療效果。像是來自番茄和胡蘿卜的番茄紅、類胡蘿卜素。而在仙人掌上雌胭脂蟲內提取的“胭脂蟲紅”,在動物色素中相當常見,甚至在唇膏、粉底、眼影和指甲油里,都可能存在這種染色劑。
在我國,食用天然色素包括植物色素、動物色素、微生物色素三種,在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可添加于食品中的色素共67種,天然色素占了絕大多數的56種。
食用天然色素安全,不過作為著色劑來講,效果上卻遠不如人工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相比,人工合成色素的顏色更加鮮亮,著色能力強,關鍵是花錢少。在過去的100年里,已經有數百種人工合成食品色素問世,但僅僅只有11種被批準可用于食品制作。并且對人工合成色素的使用量和品種都有嚴格的規章規定。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像牛奶、純水、肉類、炒貨和嬰幼兒食品里,是禁止添加任何人工合成色素的。
不過作為普通的消費者來講,最好的建議還是遠離那些顏色鮮艷的食品,以及所謂的網紅零食,如果實在忍不住就少吃一點。畢竟,顏色越鮮艷,色素就越多,不要過度追求食品鮮艷的色澤。畢竟現在網上流行一個詞叫:超加工食物。指的就是這些看起來很有氛圍感,還很有美味感覺的美食,其實多數都和超量使用色素相關,甚至就是靠色素“堆”起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