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美麗鄉村?????
文件與投機
2月23日,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一時之間出現各種解讀。不少關心鄉村的朋友問我,這么大事,如何解讀?
我說都是意料之中、題中之義,政策也是明牌,以前文章都斷斷續續寫過一些,這次也解讀不出多大新意。
譬如,對輿論熱議的“兩個不允許”——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我就覺得很正常。
筆者在此前文章里,就批評過前些年一些地方推出的“新鄉賢”模式,被異化為“下鄉圈地”——不少退休官員、商人返鄉,往往首先與鄉村政府、家族長老、地方強人聯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圈地,修建私家別墅、莊園,而不是投入生產、創造。
須知,城市土地國有、鄉村土地集體所有,是國家和執政黨的根本制度、根基,農村土地問題也關系重大。相關實踐不應違背這些根本原則,決策層一直很清醒,政策也一直很穩定,不允許是正常,允許才怪。
反而是一些社會主流群體,如一些學者、媒體、城市投資者,一談到鄉村問題滿腦子就只有土地問題,大有一私就靈、一解決土地問題鄉村振興就一勞永逸的,偏執、狹隘和城市既得利益群體的既視感。
事實上,今年的一號文件更加切實、接地氣,真要解讀起來,一方面,并非大多數人想聽的,另一方面,長期扎根鄉村的實踐者都懂,他們也不需要聽——我問了周邊一圈鄉建實干者們,大家都沒怎么關注,都在默默地做著事兒。
而今年的一號文件影響最大的,其實是一些“鄉村振興投機行為”,比如買賣宅基地、建私家莊園、承包鄉村基建工程、搞概念畫大餅套補貼之類——當然,這里并不是要批判“投機”,“投機”是客觀經濟規律,也有正向價值,但“投機”也要“懂得”,也要合乎實際方法。
經濟學的一大本質,就是在特定條件限制下探尋最優解。放到鄉村振興,就應該是,如何在制度、政策、民生等現實條件下,尋求鄉村振興的最優解。
所以,當前階段的鄉村振興,總體還是“探尋方法-不斷優化方法”的問題,而不是不斷去擦邊、試圖重置“條件”的問題!
解題思路
近期,筆者朋友圈頻現的各種解讀版本,反映出,許多專家、學者對政府具有相當的了解,對鄉村的比較了解,以及對市場和社會的較為不了解。
現實的解題思路,往往并不在文件中,而是在實踐探索中。正如國家早已建立起“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五個振興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興架構,但這更像是工作要求或考核標準,不太容易引發社會與市場的廣泛參與。
今年一號文件繼續、著重強調的糧食安全、農業產業升級、扶貧攻堅、農民增收、鄉村治理等,大多數人也不會真的去參與。
社會和市場不斷廣泛參與進來,鄉村如何才能實現真正、全面的振興?
現實亦如此,筆者在前期一些文章中已指出,21世紀以來的中國鄉村建設主要由兩種力量推進。
一種是國家力量,通過國家投資、行政動員,補齊鄉村硬件和治理短板,筑牢糧食安全和扶貧攻堅底線等;
另一種是城市知識分子下鄉,尤其是近十余年來,他們帶動的民宿、文旅風潮,是鄉村建設與市場結合的幾輪整體實踐,“政府投文旅,民間搞民宿”,成了公眾對鄉村振興的直接理解。
而當前階段的現實是,國家投資拉動的邊際效應日益明顯,不少地方還導致了大量債務,沉淀了大量閑置資產。政府投資可以搞硬件、治理,但并不擅長市場運營、資產盤活,原本擅長的產業園、招商引資,放到鄉村也出現水土不服。
另一方面,是城市知識分子短板也日益顯現。畢竟,他們本身就沒什么錢,缺乏資本,也普遍缺乏較強的市場運營能力、社會資源整合能力,以民宿、文旅為代表的鄉村振興路徑,在十余年快速爆發和過熱投資下,也陷入階段性、局部性的產能過剩,面臨產業升級。
兩大主導力量遭遇瓶頸,鄉村振興整體陷入瓶頸便是自然。
另一種瓶頸來自思想上——搞了這么多年,究竟什么是鄉村振興?為什么要看似違背經濟規律地舉國搞鄉村振興?到底具體怎樣搞鄉村振興?一直以來沒有人用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語言,把這些問題說清楚。社會和市場要是不明白,又如何參與進來?
如此,筆者認為,鄉村振興需要進行一次社會化和市場化的翻譯——鄉村振興,本質是鄉村的建設與運營。其中,過去二十多年為前半段,為重建設階段,接下來的一二十年為后半段,將是重運營階段。而運營,必須依托廣泛的社會力量、市場力量。
因此,鄉村振興的未來,在于走向主流,走向市場,而“十個流派”的鄉建實踐者們,已摸索出了各自路徑的方法論。對此,筆者將在今年即將陸續出版的“鄉村三部曲”中詳細解答。敬請關注。
《大地上的中國》
這是筆者“鄉村三部曲”中出版的第一本。如何理解“大地上的中國”,在本書的序中,我寫道:
“我們有兩種中國,一種是從高處往下看的,滿是繁華,激動人心;另一種是從低處往上看,繁盛之中,許多窟窿。這些大地上的人們,抬頭看向這些窟窿,他們的困難、努力和經驗,也應當,并且值得被世人看見”……
過去的很長時期,社會輿論一談起“中國”,就熱衷大談互聯網大佬、首富、知名企業家等群體,仿佛只有他們在思考和推動“中國”。而事實上,在這些激動人心的大國大城、高科技、宏大敘事之外,更有廣闊的縣、鄉、村,以及許許多多站在大地上,用行動去“補窟窿”的“大地之子”。
他們可能是縣委書記、鎮長、村主任,也可能是公益人、社會企業家、鄉村研究者,或者建筑設計師、文旅人、知識分子……他們在廣袤大地上思考、探索、實踐、前行,不少人甚至已經摸索出成熟的路徑和方法論,他們和浪潮之巔的企業家、科學家一樣,也是國家和時代的脊梁!
而且,浪潮之巔的大佬、企業家們的宏大敘事和故事,未必適合普通人學習借鑒,反而這些“大地之子”們的方法論,更值得人們去看見和借鑒。這也是本書寫作的一大宗旨。
鄉村振興有哪“十大流派”呢,他們分別是“高校研究派”“文藝鄉建派”“文化鄉建(社區營造)派”“建筑設計師系”“民宿/文旅派”“社會公益派”“現代農業派”“市場化鄉建派”“縣鄉村基層工作者”和“涉農企業”十大群體。
他們分別有著自己的圈子、代表人物、方法(且不斷在迭代)及成熟案例,對他們的經驗、方法論的研究,顯然比研究文件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這是一本關于鄉村振興方法論的書。我也期望以此拋磚引玉,激發越來越多的媒體、學者、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以及真正關注鄉村振興人們,能加入具體方法論的關注、研究和傳播中來。
最后的“解讀”
如果要“解讀”,我要提醒鄉村振興的從業者和關注者們,今年鄉村振興的相關市場可能會更難,不可過于樂觀。
其一,整體經濟尚處于筑底階段,基層政府也依然處于債務消化階段,地方政府沒錢搞大規模振興,城市家庭文旅等相關消費又將持續縮減,這是顯然的。
其二,今年經濟總體形勢,主線是全球資本市場對中國市場資產重估,以科技為核心的中國資產升值、國際資本的涌入。外部資本的注入,一定程度上會替代、減緩政府財政刺激、注入流動性的壓力。
顯然,短期內,資本市場進入鄉村振興的意愿還不強烈,中國資本市場再如何升值,一時半會兒還延展不到鄉村。
反之,政府刺激意愿降低,必將進一步縮減鄉村投資和財政支出,對鄉村振興相關行業是個打擊。從小范圍對一些縣域年初兩會的反饋消息來看,縣域政府化債、求穩、重招商,依然是主導工作思想。
其三,今年的一號文件也表達得很清楚,除了繼續夯實糧食安全、延續土地承包制度、農業產業升級、鞏固脫貧成果、增加農民收入、完善鄉村治理等基礎工作外,“保持歷史耐心,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量力而行”,不搞刺激,是對的。
那么,解讀的結論,是否就像不少投機主義者心中已有(也跟我“解讀”過)的答案那樣:不要去干鄉村振興呢?我們是否要悲觀呢?
也大可不必。
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是一項長期主義的偉大事業,國家投入源源不斷,硬件基礎已經打好,城鄉日益融合,鄉村價值洼地效應依然明顯,各級政府和鄉建者們也越來越專業,投機者逐漸退出……相關從業者和關注者們,依然要秉承長期主義的原則,研究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控制好成本,小切口切入,順應市場規律(該調整調整,該迭代迭代),并借用鄉村互助、聯合的文化傳統,堅定地走屬于自己的鄉建之路。
空談者常見悲觀,實干者常見希望。不負春光,鄉村振興正當時!
No.6238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子
作者簡介:專欄作家,鄉村振興&縣域經濟學者,“鄉建者小會”發起人。著有《煥新-劉永好與新希望的40年》等書。“鄉村三部曲”之一——《大地上的中國》火熱預售中,敬請關注。個人公號:劉子的自留地。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