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吧》前兩季,我是一集不漏地追完,前幾天第三季抬上來了,我立馬第一時間審判。
看完,莫名有點激動,和我想象的《種地吧》不太一樣。
?
緩了幾天,我想再來說說《種地吧》這個神奇的節目。
首集少年們的鏡頭少了,更打動人了
開局,看到十人全齊我就知道要發刀了。
果然收割完小麥之后,直播里蔣敦豪李耕耘趙一博宣告暫別的場面又播了一遍。
已忘掉的畫面又一次進入我腦子里,之前我們寫過推文:
送人還要送三次,行動不便的陳少熙被哥哥們推著輪椅進進出出,成為第一集的笑點。
之后第一集的上下部分,別說少了三個人,就連其他剩下其他成員的鏡頭都少了很多,但是彈幕意外地和諧。
大家沒有留在少年之家繼續干活,鷺卓、卓沅、何浩楠、趙小童、王一珩到了玉樹囊謙縣,一開始是參觀鹽田,我還以為游學季亂入了;
沒想到他們不是去上技能培訓課,而是看了各種“失敗案例”:
打不開銷路的鹽田、藏醫學校里嶄新而使用率很低的芫根工廠、青海囊謙大棚里悶壞了的辣椒等植物苗……
很多細節對我們來說也是震撼的,娘拉鄉牧民成林的大棚,一年收入就一萬。這些錢還得給低保戶和干活的牧民發工資,成林并不是把錢全揣進自己口袋里。
但你說“私心”么,也不是沒有,他希望能當一個“鋪路人”,利用大棚改善牧民的生活,后代也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教育。
相似地,開了藏醫學校的校長更確木蘭也是這樣想的,玉樹地震后很多小孩成了孤兒,他想讓孩子們通過學醫改變未來,在學校里還搭了個芫根廠房,學生們利用周末去打工,也能有一點小收入。
這種“無私”的反饋在學生們身上最直接,學生白瑪覺得,以前在別的地方讀書會被排擠,但在藏醫學校里不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還有女孩白瑪央吉,她的媽媽從小離開了她,爸爸又生了三個小孩,她可能不知道這些意味著什么,但是在學校里,她可以通過學醫改變命運。
牧民樸實的話,孩子們天真的眼神,每個鏡頭都打動人心,剛被刀完的禾伙人,又被有大愛的普通人們感動哭。
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老輩的牧民不懂互聯網,產品找不到銷路,也不擅長用科學方式提高植物產量;很多家庭孩子多,但他們的教育資源也是值得被關注的問題。對此少年們變成了探索視角,先去了解當地人的困境,再一邊想自己能怎樣幫助他們。
我個人最被打動的一組鏡頭,是少年們還在外沒回“家”的時候,成林的妻子孩子在準備晚飯,不緊不慢地備菜,等待的時候兩位小女孩用手烤火,那是牧民們充滿煙火氣的日常。
一整段,沒有對白,就是一段普通人的紀錄片,平實、真實且克制,輕輕地打動了很多人的心。
透過少年們的視角大家才知道,在后陡門之外,有很多不同的“種地吧”難題,有的是世代守護的鹽田,有苦于沒有滴灌的大棚,曾經吃了不少苦頭的少年們,現在也可以成為“撐傘人”了。
記得開場時,節目剪了一小段少年們唱《我成為我的同時》的片段,王一珩唱“這夏天,會過去吧”,“暫別”氛圍拉滿。
但看了這部“紀錄片”,我覺得,“暫別”只是個逗號,《種地吧》新的篇章正從此開始。
《種地吧》真的是大型紀錄片
第一季的時候,《種地吧》就是一部紀錄片。
我還記得剛干完活之后,少年們累壞了,蔣敦豪喝水手抖,其他人也只是大口扒飯,沒有多余的力氣說話,十個人就這么靜靜地度過第一個不熟的晚上。
但很快他們找到了一種溝通方式:開會。
所有難題、意見都在會上討論解決,這種方式也成為少年們后來的工作能有序推進的原因之一。《種地吧》記錄的不止是少年如何種地,還有他們是怎么從不太熟的同行變成好兄弟的故事。
高光的部分,一是集體搬玫瑰花,節目鏡頭忠實地錄下了4000盆玫瑰到貨時少年們搬得太慢,司機看不下去怒吼讓節目組全員幫忙的畫面;?
二是給小羊接生。看著生命降臨,也經歷生命逝去,少年們對待羊的每一步,也牽動無數人的心,以至于節目播到這個階段,已經有不少網友大呼這是“年度最佳紀錄片”。
很多時候節目組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遇大事也會和少年們一樣緊張,才會出現緊急幫忙搬花、全網找獸醫等事,不完美但真實。
這種“真實”,或是第一季火起來的原因,真人秀大多是看“秀”,而《種地吧》從來記錄的都是“人”,以人的視角看一切,看小麥,看玫瑰,看土地,看眾生。
第二季,他們的視角擴寬了些,小麥田大了,大棚寬敞了,能“上科技”種菜了,還走出了后陡門。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去甘肅民勤縣仲梭梭樹,遇到了回鄉創業在沙漠種樹治沙的年輕人仲麟,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在沙漠里“堅守”的意義。
這事還有個讓人欣喜的小“售后”,后來他們做了“愛儂日”直播,請來仲麟當座上賓,大合唱的時候小童還從后面把仲麟“撈”上來,真誠的人在一起,總給人一種特別“燃”的感覺。
而這一切的起源,是少年們因為《種地吧》走紅到能上春晚之后,覺得自己也有些影響力了,決定自費在沙漠種樹,用公益回饋社會,卻沒想到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現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幫仲麟哥“帶貨”人參果,繼而有了找各地文旅來合作的企劃。
到了這季,有更多的“仲麟”出現了,藏醫學校校長更確木蘭,想讓牧民吃上蔬菜的成林,承包沙棘林的高克新……鏡頭再一次記錄了這些“堅守”的人們。
也在看這些“紀錄片”的時候,我忽然想到:對于少年們來說,繼續上這個節目,何嘗不是另一種“堅守”呢?
第三季無法全員到齊,外界的質疑聲已有不少,還有人覺得,節目已經沒必要做第三季。
但顯然,這季節目找到了更多“種地”以及“種地少年”存在的意義。
通過“種地”有了知名度,本來就是很神奇的際遇,有人選擇去更大的舞臺上追夢,可喜可賀;而同時,選擇“堅守”的人也值得被贊賞,種地不易,他們并不是營業式去走流程,靠“種地”討好粉絲,而是把原本豐收的碩果,通過節目分享給了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人心里種下“種子”——
讓牧民們有更容易連接外界的通道,讓屏幕前的禾伙人們能打開更廣闊的視野,有需要的人真正得到幫助,這是節目“記錄”的意義,也是一個小冷綜做大了該有的格局。
看似變了,但本質沒有變,這個電子烏托邦,依然有愛。
?連夜參與打沙棘的少年們 ?
“堅守”的意義
我很欣賞《種地吧》的一點,是節目組也在“堅守”,臺前幕后透著一股認真勁。
從選人初期,就不是隨便找10個人錄節目,而是節目組先做了大量功課,在辦公室里做微型農場,甚至還種菜養鵝攥技能,再從三百人里選十個少年,做了一個多月的培訓、考證,才正式確定人選。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并且用紀錄片的方式拍攝,是導演組很早就定下來的方案。只做旁觀者,讓“真實感”自然產生。
來源:浙江在線
導演還提到,有人覺得節目是主打陪伴、治愈,但實際上他們的初衷,是想做紀實、講述成長的故事。“成長線”到了第三季,目前看來也更成熟了,節目組走出后陡門,把鏡頭對焦到普通人,思路很實在:
1、連上兩屆春晚的少年們,有足夠的影響力可以幫忙帶貨助農;
2、種了兩年地的少年們也算經驗豐富,可以把成功經驗分享給需要幫助的人;
單這兩項,就要讓少年們清楚自己的能力和責任,呈現出來的,會是更成熟、立體的“種地少年”。
像鷺卓就提到,不想只是去幫牧民帶貨增收,而是應該想辦法真正地“授人以漁”。???????
為此他們需要從一開始就有長遠的計劃,到底應該怎么利用之前的經驗,把日常的計劃和新的助人規劃結合起來,是新一季少年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節目也是跳出了以往“發任務、種地”的固有模式了。
除此以外,我還很喜歡《種地吧》系列輕松自在的氛圍。
當年開播的同時搞直播,很多內容會被劇透,導演想想覺得也沒所謂,無論直播還是正片,都能一定程度地鼓舞到人,讓年輕人們代入上班的自己,更有“堅持”的動力就可以了。
這季也是的,邁出了更前瞻的步子,不是單純地帶貨,而是帶動人們,去一點點地“改變世界”,從業內角度看,模式依舊有吸引力,能延展的開發空間不少。
對了,片里有個鏡頭很打動人,或是想到被同學排擠的過往,女孩白瑪越想越傷心,背對鏡頭哭了起來,女導演沒有深挖她的過去,而是趕緊安慰:“是姐姐們說了什么不太好的話嗎?”
還有東北打沙棘的三姐妹,女導演也和她們嘮嗑了好一會兒。
我曾經采訪過節目女導演,皮膚曬得黝黑,親和力十足,聊完很快就下地里忙活,這些女性獨有的颯爽或細膩的特質,也融入了這部“紀錄片”里,給這個全男班底的節目增添一抹溫暖亮色。
“這夏天會過去吧”對應的合唱歌詞,是“這夏天,還會來的”,節目組、少年們,堅守的大人及孩子們,過去一個夏天,會迎來枝椏成繁花,更璀璨的夏。
E姐結語:
最后一個問題:如果是你,走到了“種地少年”這樣的關口,會選擇去舞臺追夢,還是繼續“堅守”呢?
兩邊都有廣袤的世界,當下很難說哪個選擇更好。
但《種地吧》拋開“種地”這個動作,節目本來也是個帶實驗性的企劃,讓十個少年去做一件只要用心耕耘就一定會有收獲的事,再從收獲的結果來選擇自己的路,這本來就很有意思,若干年后回過頭來看,會覺得這是一趟神奇的旅程。
我是很期待看到結果的,說不定不止三季,只要有人肯堅守,有人肯創新,有人愿意繼續付出真心,那這個IP可以一直做下去,做到“種地吧中年”也可以。
期待到那個時候,“十個勤天”真的可以“做大做強”,兄弟們想起對方的時候,也隨時都有“后陡門相聚”的底氣。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種地吧》系列哪個瞬間最令你難忘?
來評論區說說吧~
職場劇里的女性,終于被允許犯錯了?
十個勤天,慢慢告別后陡門的夏天
-今天頭條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愛看綜藝的小椒
值日生:小椒 美術生:樹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