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開始了長征,不過,當時并不是所有的紅軍都參加了長征,也有一部分紅軍堅持留守根據地,策應主力部隊的長征,這部分紅軍也被稱為留守紅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在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前提下,留守紅軍改編為新四軍。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當年的留守紅軍之一,他的名字叫羅忠毅。羅忠毅出生于1907年,湖北襄陽人。青少年時期,羅忠毅主要在襄陽的學校讀書,期間,他廣泛閱讀進步書籍,并積極參加各種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1924年,在進步教師的影響下,羅忠毅開始向往革命,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做好了準備。
1927年,羅忠毅進入馮玉祥的軍隊當兵。1930年,中原大戰之后馮玉祥戰敗下野,軍隊被蔣介石收編。在被收編的軍隊中,有一支第5路軍,被收編后改為26路軍。這是一支雜牌部隊,蔣介石并不重視,因此,不久后26路軍就被派到江西進攻紅軍。
羅忠毅也隨26路軍前往江西。不過,在江西期間,26路軍屢屢遭遇挫折,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自此之后,抗日救國成為社會主流。在這種背景下,26路軍的一批進步人士在江西寧都加入了紅軍。
加入紅軍之后,羅忠毅進入紅五軍團,此后他投身保衛與建設中央根據地的戰斗當中,屢立戰功,從班長晉升為排長、連長、營長。1932年,羅忠毅加入我黨,此后他繼續參加中央根據地的反“圍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羅忠毅沒有參加長征,而是留守根據地,在閩西南地區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不僅保存了革命的火種,而且還策應了主力部隊長征。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導下,南方八省游擊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羅忠毅所在的部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此后羅忠毅擔任了第二支隊參謀長,率部前往蘇南一帶,參加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1940年,羅忠毅參與重建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并擔任了參謀長一職,此后他留在蘇南根據地,多次粉碎日本侵略者的“掃蕩”以及“清鄉”計劃,并且抵擋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也因為留守蘇南根據地,羅忠毅沒有經歷1941年的皖南事變。
皖南事變爆發后,羅忠毅積極收容失散的人員,在秘密交通員的協助下,他把機關以及撤退的人員收攏起來,集中了9000余人,把他們安全轉移到蘇北,為保存新四軍的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新四軍軍部重建之后,羅忠毅擔任了新四軍第六師參謀長兼十六旅旅長,此后他率部挺進丹陽、武進、溧水地區,在與國民黨頑固派交戰過程中,殲滅了大量的敵人,繳獲了大批戰斗物資,取得了豐碩的戰斗成果。
1941年1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包圍了十六旅旅部。被包圍后,羅忠毅指揮十六旅與敵人展開血戰,憑借頑強的戰斗精神,打退了敵人的八次進攻。可惜的是,因為敵我力量相差懸殊,羅忠毅在戰斗過程中不幸中彈身亡,年僅34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