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的一紙監管函,猶如投進資本市場的深水炸彈,炸出了A股史上最魔幻的跨國資本連續劇。
數萬股民在證券代碼600777前苦守十五年,等來的不是分紅喜報,而是一出現實版《西虹市首富》——只不過這次王多魚把金庫搬到了太平洋對岸。
這家名為ST新潮的上市公司,用三十八年時間書寫了一部企業版《變形記》。
1985年,山東煙臺牟平毛紡廠帶著從國外引進的先進設備橫空出世,彼時的它如同鄉鎮企業中的"海歸精英",連縫紉機踩出的線頭都帶著國際范兒。
1993年改名為新潮實業后,這家企業開始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跨界表演:今天蓋樓賣房,明天生產電路板,后天倒騰汽車銷售,活脫脫九十年代商業界的"斜杠青年"。
當多元化戰略撞上現實鐵板,新潮實業在2007年開啟了花式自救模式。
房地產沒能成為救命稻草,反倒讓公司成了A股著名"建筑工地"——樓沒蓋完幾棟,虧損窟窿倒是越挖越大。
直到2015年那場驚天轉型,公司突然宣布要當"中國版埃克森美孚",斥資124億收購美國德克薩斯州頁巖油田。
彼時股民們捧著增發說明書,仿佛看見黑金石油正從圖紙上汩汩涌出,卻不知這張通往財富自由的船票,最終會變成"單程赴美"的資本迷航。
收購完成后的劇情走向越發離奇。前董事長劉珂上演現實版《越獄》,趁著國內監管調查的空檔飛赴美國,把子公司變成了私人領地。
這位"德州牛仔"不僅拒絕母公司82%的審計檢查,還順手給美國高管團隊發了4.3億年終獎——相當于國內高管二十年工資總和。
更魔幻的是,美國子公司賬上明明趴著金山銀山,偏要發行利率8.25%的高息債,活生生把資本操作玩成了"寧予友邦,不給家奴"的當代版。
國內股民此刻終于悟了:原來當年眾籌買的不是油田,而是給美國高管眾籌了游艇俱樂部會員卡。
社交媒體上流傳著辛辣段子:"建議ST新潮改名ST新鈔,專門印給美國人花""公司年報應該用漂流瓶裝,畢竟錢都在太平洋上漂著"。
有技術派股民甚至研究起洋流走向,試圖計算分紅資金哪天能順著北太平洋暖流漂回上海港。
董事會里的權力游戲比美劇還跌宕起伏。"德隆系"與"中金系"兩大派系鏖戰五年,股權拍賣現場比雙十一秒殺還刺激。
前董事長在美國遠程操控油田的樣子,讓人想起《紙牌屋》里安德伍德那句經典臺詞:"權力就像房地產,位置才是關鍵"
只是這次權力的坐標定在了西經98度,與東八區的股民隔著十五小時時差。
當浙江金帝石油拋出42億收購方案時,維權群里炸出了新型PTSD癥狀。
"又要畫餅?上次說收購油田能分紅的PPT還在我回收站里!"
"建議收購前先請道士做法,把被太平洋龍王扣住的財運請回來。"
有行為藝術愛好者扛著"還我血汗油"的橫幅在交易所門口跳起廣場舞,改編版《挖石油》唱得保安都忍不住跟著打拍子。
在這出荒誕劇里,連會計術語都染上了黑色幽默。
當公司解釋"海外資金回流障礙"時,股民自動翻譯成"錢和美國高管私奔了";審計報告里"子公司管控待加強"的表述,在段子手筆下變成了"建議給太平洋裝個防盜網"。
有吃瓜群眾認真討論:要是把公司事跡拍成電影,該找徐崢演苦守十五年的股民,還是讓沈騰來詮釋"西虹市首富美國分富"?
如今站在煙臺新潮能源總部樓下,望著比網紅奶茶店還冷清的大廳,很難想象這里曾走出過叱咤中美能源市場的大鱷。
前臺那盆綠蘿倒是長得郁郁蔥蔥——可能是全公司唯一持續增值的"資產"。
有離職員工透露,公司打印機最常吐出的文件是《關于懇請美國子公司配合審計的函》,這些文件坐過的航班比大多數股民這輩子都多。
在這部連載十五年的資本連續劇里,3萬股民不知不覺客串起了"國際慈善家"。
他們精通《德州礦業條例》,熟讀《跨境資金監管辦法》,談起頁巖油開采技術比地質學家還專業。
當別人在分析K線圖時,他們在地圖上丈量煙臺到德州的直線距離,計算著這筆跨越太平洋的投資,究竟差了幾個時區的良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