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3月4日、5日在京開幕,國是直通車、騰訊財經聯合推出“兩會問計”特別策劃,對話大咖為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文/汪俐辰
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超3億,到2035年將突破4億。今天公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指出,銀發經濟蘊含著巨大發展機遇,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
金李說,銀發經濟是一個涵蓋多元、多維度的綜合經濟生態,加以充分開發,可帶動GDP顯著增長。
多元養老需求帶來市場機遇
長期以來,我國更多關注的是養老事業,即政府提供的基礎公共服務,這些服務總體不盈利且消耗大量資源。
“然而,政府能夠提供的資源遠遠趕不上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需求。因此,僅靠‘事業’是不行的,國家也越來越認識到這一點。”金李說。
近年來,政策端開始強調銀發產業發展要做到事業、產業并重。盡管相關探索還處于初期,但銀發產業的潛力已受到廣泛關注。
金李認為,銀發產業規模巨大,可以容納非常多企業,但企業不應通過提供養老服務獲取暴利,“這是不道德的”。許多企業家進入養老產業,既有對經濟利益的合理訴求,也是情懷的一種體現,往往源于家人、親人養老過程中的一些遺憾和缺失。
金李舉例說,過去社會資源在養老領域布局不充分時,基本上只能在溫飽層面解決老人最基本的需求,很難照顧到文化、社交等高層次需求。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老年人也會有更豐富多彩的需求,比如文化、休閑娛樂等,這就帶來了產業發展的機遇。
他也提到,目前國家政策還不夠系統全面,產業化嘗試比較零散,導致大多數進入養老產業的企業未能獲得可觀、持續的收益,也遏制了更多企業家進入該產業的熱情。因此,未來在政策頂層設計、企業家對市場的探索以及商業模式的迭代優化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農村老年人消費潛力巨大
城鄉各方面資源存在差距,亦是發展銀發經濟面臨的問題。
金李指出,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在養老領域表現非常明顯。在城市,退休老人的收入基本能夠覆蓋正常物質需求;而在農村,尤其相對不發達地區,老年人在喪失勞動能力后,可能面臨物質匱乏等問題。
“這種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發展銀發經濟的巨大挑戰,但反過來也是巨大機遇。”金李表示,通過提升農村低收入老齡群體收入水平,可以帶動銀發經濟快速發展。
金李解釋,在農村,人們物質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邊際消費傾向較高,一旦增加收入基本都會用于消費;而在城市,部分人群的物質需求已基本滿足,增加收入后消費比例并不高,邊際消費傾向較低。
然而,國家財政資源有限,農村老人收入的資金來源一直是個問題。金李建議,可以有針對性地發放消費券或現金,考慮將部分長期國債或專項債資金投向民生領域,包括農村低收入群體,以提升其收入水平。
“這種收入的增加會立竿見影地帶動消費,并通過消費乘數效應促進廠商產出、增加就業、帶動其他人的消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金李說。
科技金融與養老金融相輔相成
自2024年底開始,個人養老金制度已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當銀發經濟成為新增長極,如何通過政策創新實現養老金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雙向賦能?
金李認為,可以通過科技金融與養老金融的融合來實現。
科技金融主要是通過金融資源賦能和支持科技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先進產業和未來產業。這些產業往往需要長期的科技突破與積累,雖然短期內回報不高,但一旦突破,回報將非常可觀。
養老金融是天然的耐心資本,投資周期長。從個人層面看,養老金金額較小,但從14億人口或3億60歲以上人口來看,其總量巨大。
金李指出,如果在國家層面設立一個國家養老大基金,允許個人以身份證開設賬戶,就可以匯聚大量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用于投資科技創新賽道中的關鍵領域。由于資金體量大,可以進行資產配置型投資,如投資先進芯片、人工智能或生物醫藥技術等。“假如投資100家企業,只要其中3家成功,就能帶來可觀的回報。”
“因此,科技金融需要養老金融提供大體量的社會金融資源,而養老金融也需要科技金融提供長周期、高回報的優質資產,兩者相輔相成。”金李說。
來源:國是直通車
編輯:高琰瑭
責編:魏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