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入華,理想汽車“主動迎戰”
2025年2月25日,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引發行業震動。不到一周時間,理想汽車CEO李想便聯合多家媒體,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開展了一場“智駕系統對比測試”,目標直指特斯拉FSD。3月5日,李想通過社交媒體公布了結果:理想AD Max V13的接管次數明顯低于特斯拉FSD V13,并稱這“展現了其在國內的更強表現”。
測試數據:接管次數差距顯著
根據李想公布的信息,參與測試的包括懂車帝、鳳凰科技等12家專業媒體。數據顯示,理想AD Max平均接管次數為5.4次,特斯拉FSD則達到11次。差距最大的一場測試發生在北京,理想接管9次,而特斯拉高達24次。
接管次數是衡量智駕系統成熟度的重要指標,次數越少,意味著系統應對復雜路況的自主決策能力越強。例如,在變道、擁堵跟車、山路彎道等場景中,理想AD Max的變道策略更精準,繞行二輪車時反應更早,擁堵時速度控制更平緩。
理想的技術升級:1000萬Clips訓練模型
理想AD Max V13的核心優勢,源于其基于1000萬Clips(場景片段)的訓練模型。相比2024年7月內測時的初版模型,數據量增長了10倍,并經過39次迭代優化。官方稱,該系統在MPI(平均接管里程)上提升了30%,部分場景可實現“百公里零接管”。
功能層面,AD Max V13新增了“接管減速輔助”和“高速自主變道提示”,優化了駕駛員介入時的交互邏輯。例如,駕駛員接管方向盤后,車輛會緩慢減速并亮起雙閃,避免急剎帶來的風險。
行業觀察:為何國內車企總愛“對比特斯拉”?
特斯拉FSD入華后,與之對比幾乎成為國內車企的“標準動作”。李想此次高調曬數據,也被視為一種市場策略——通過綁定行業標桿,快速建立用戶認知。不過,這種對比背后也存在爭議:
1. 測試場景局限性:目前公開的測試多聚焦城市道路,而特斯拉FSD的優勢之一在于全球數據的積累,尤其在極端場景的泛化能力尚未被充分驗證。
2. 用戶體驗差異:部分媒體指出,接管次數雖能反映系統穩定性,但“絲滑度”“加減速舒適性”等主觀體驗難以量化,而這些恰是特斯拉FSD長期被用戶認可的特點。
3. 技術路徑不同:特斯拉依賴純視覺方案,而理想AD Max采用了激光雷達等多傳感器融合。兩種方案的優劣,短期內難分高下。
中立視角:數據之外,用戶需要什么?
對于普通用戶,智駕系統的核心訴求無非兩點:安全和省心。理想AD Max通過減少接管次數,降低了駕駛負擔;特斯拉FSD則憑借多年的算法沉淀,在復雜決策上更顯“老練”。例如,特斯拉FSD的自動變道雖激進,但通行效率更高;理想AD Max則偏保守,以減少旁車干擾為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李想也在發文中提到“特斯拉FSD有非常強的底子”,并預警“下一波攻勢到來時,提升會很多”。這或許暗示,國內車企的領先優勢未必能長期保持。
結語:智駕競爭,遠未到終局
從數據看,理想AD Max在國內特定場景下表現優于特斯拉FSD,但這只是漫長競賽中的一個節點。特斯拉深耕智駕11年,其系統的迭代速度和全球數據積累仍不可小覷;而理想等國內車企,正通過快速本地化適配搶占市場。
對于消費者,不妨親自試駕對比——畢竟,系統是“穩”還是“聰明”,只有方向盤后的體驗最真實。至于誰能笑到最后?答案或許藏在下一版OTA升級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