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這個號的客官們 ? 都變得更美 更好了 *
我只記得他總說“對不起”,但是他沒有對不起任何人。如果有人能注意到他不開心就好了。我們應該更重視情緒,更關注心。突然覺得在東亞強壓環境下能夠平安長大的孩子都是幸運的。這部電影有給我一種抑郁癥宣教片的感覺,但是還好在某些稍微過分用力的地方很快就止住了…
電影推薦
評分:★★★★☆
分類:家庭 / 劇情
這是我看到對兒童抑郁與自殺話題處理最妥帖的影片,沒道德說教,也沒有悲天憫人,而是讓一本日記連接兩個時空,滿是痛苦的回憶向觀眾不斷襲來,等到真相揭開,巨大的情感沖擊使得觀影者淚腺決堤。在這沒有愛、理解與尊重的殘酷叢林社會,有些人不堪忍受離開了,而剩下的人就都成了無愛的行尸走肉。
讓我最大感受的一點,哥哥和弟弟,其實是同一人。每個人的靈魂里都有個死去了的哥哥(無法達到父母要求),一個弟弟(達到父母要求,僥幸而沉默),是我們每個人親手殺了靈魂里的哥哥,變成弟弟的樣子,不完整而滿懷創傷活下來。
在哥哥被全班嘲笑的時候,弟弟的眼神里都是鄙夷;在哥哥被父親毆打的時候,弟弟扭過頭做起了功課;在哥哥深夜爬到上鋪從后面抱住弟弟的時候,弟弟揉眼睛說哥哥吵醒了自己;可是弟弟分明看到哥哥的眼淚,聽到哥哥的道歉,感受哥哥的體溫……在日記里寫著想要優秀的哥哥,卻藏著扮得優秀的弟弟。高樓上墜下感到多余的哥哥,卻跌落想要離開的弟弟。
十歲學童墜樓自殺,光是這行字打出來已經令人心驚。一個稚嫩的生命是被什么摧毀的?家庭暴力、升學壓力是導演試圖探討的表層問題,深層則是揭示東亞家庭世代創傷和社會焦慮。本片的音樂在電影里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本片視聽語言卻給人以憂愁和刺痛感,痛的是有條件的愛,不管怎樣努力做一個聽話的小孩,都換不來父母的肯定哪怕只是尊重而已,痛的也是有病的社會,不被愛的他死后得到的卻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惡言冷語。
生命可以就這樣被抹去嗎?導演也拍出孩童之死的漣漪,巧妙的敘事結構由男主角這條線索浮現一縷人性的微光。難得的是,即便設計了父親病危這樣的戲劇沖突,也并沒有走向俗套的大和解,記不得孩子的樣子就是對他的懲罰。
這部電影開頭的“跳樓”即戲弄了我,跳下天臺后,更下一層臺階的存在既重煥新生的可能,也延后了死亡的到來。影片以遺書為引子,日記為介質,鉤沉塵封的故去,敘事較為瑣碎,不甚緊密,更多是抑郁情緒的彌散。即使劇本、鏡語實際上較顯平庸,但東亞家庭的病癥幾乎是共通的,不被理解幾近是無可容處,他從未是“家庭”中的一員。當男老師突然介入弟弟的視角(我一直以為其作為哥哥),這一視角的倒轉幾近令我悲痛欲絕,這再次敘事的詭計,即是宣告了跳樓的成功,死亡不是被無限延宕了,而是已經落地。
童年的不開心,真的會伴隨一生。父母太重要了, 合格的父母太少。有些父母,只會使用暴力與責罵。 經常覺得自己未準備好,陷入到無止盡的自我懷疑,收埋自己厭世的壞情緒,這只會令情況越來越壞,需要溝通,即便是與陌生人。
大聲叫出來是不是會舒服好多。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讀書和家庭的壓力好大,大到喘不過氣來。老師沒有防止哥哥自殺,卻保護了學生,是誰寫的遺書也不重要了。 當真正面對生死的時候,是否才會學懂珍惜。
童年往往會決定我們的一生,但童年又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所以長大永遠是一件身不由己的事情。
很喜歡爾冬升導演說的那段話,養育孩子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精力,如果只是明日復明日的檢查他是否有進步,那這根本不是合格的父母親。
第1447部觀影記錄;第256篇電影分享
愿所有的等待
終將變成美好的遇見
2025,用記錄觸碰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