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A股上市公司,總資產超335億元,近三年累計凈利潤近80億元,賬上未分配利潤已累積到69.47億元。
然而,卻不給股民分紅,盡管股民已經15年未見過分紅。
更令人震驚的是,賬面335億資產全在美國,這些資產賺得的收益也都存在了美國的賬戶上,國內母公司別說拿來分紅了,連摸都摸不著。
2024年三季度,上市公司隱晦地表示,海外資金有回流障礙,其實說直白點,就是賺的錢只能放在太平洋對岸。
某種程度上來說,國內的上市母公司就像一個“空殼”,沒有資產,沒有資金,有的只是一個證券代碼,而數萬股民就一直是在跟這個代碼較勁。
這家奇葩的上市公司叫ST新潮,近日,證監會還剛發布了監管工作函,詢問其關于海外子公司管控機制的整改情況。
而ST新潮隨后也按流程發布了整改進展情況公告,詳細列舉了所做的多項改進措施。
其實,最好的回復不是洋洋灑灑的文字報告,只要ST新潮宣布2024年度分紅派現,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ST新潮全名新潮能源,現在的主營業務是油氣開發,具體點說,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擁有油氣礦,專門開發頁巖油氣,然后賣給美國的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ST新潮的資產都裝在了美國的子公司里,也就是這家美國子公司的錢被捂住了,無法匯回國內。
其實,A股上市公司在美國有子公司和生意的數不勝數,也沒聽說誰掙的錢拿不回來,ST新潮怎么就成了特例呢。
一切還得從上個世紀80年代說起。
1985年,山東煙臺牟平縣籌建了一個毛紡廠,從國外一次性引進了全套先進的毛紡、織造設備,一躍成為當地的大企業。
1988年,這家集體企業實行了股份制改造,向社會公開發行了1400萬元的股票,并于1993年更名為新潮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更名的原因是業務更廣泛了,從原來的毛紡擴展到了電子元件、鑄件、進出口貿易等,然后1996年,新潮實業成功登陸上交所,正式開始了A股之旅。
彼時多元化還是個很新潮的詞,上市之后,新潮實業也就照著多元化的方向繼續拓展業務范圍,先后進軍房地產、零售、汽車銷售、化學品制造等。
實際上,一個企業做好一件事情都不容易了,同時做N件事肯定是做不好的,新潮實業的業績也就一直不溫不火,到2007年開始出現虧損。
這一虧,新潮實業開始收縮戰線,陸續剝離了汽車銷售、零售、化學品制造等業務,開始把重心轉移到房地產上。
不過,折騰了好幾年后發現,房地產也撐不起新潮實業的門面,于是籌劃再次轉變戰略方向,于2015年進入了石油勘探行業。
然后迅速剝離房地產、電子元件,先后收購了浙江犇寶、藍鯨北美、美國公司MossCreek Resources,并獲得油田資產,并正式進入了油氣開采行業。
買油田,不僅需要錢,還需要很多錢,新潮實業上市多年也沒攢下什么家當,只能再融資,據統計,2015-2017年,新潮實業一共增發融資約124億。
增發的股份基本都賣給了股民了,也就是說,美國油田實際是國內股民共同出錢買下來的,而這筆大收購之后,新潮實業就更名為了新潮能源。
跨入了油氣開發行業,業績改頭換面,不過,也就此埋下了暗雷。
上市公司大量增發是把雙刃劍,雖然能夠獲得巨額資金,但同時也將無限稀釋股權,這使得新潮能源的控制權穩定性受到了挑戰。
自2019年以來,新潮能源背后的兩大勢力爭斗不斷,一邊叫“德隆系”,一邊叫“中金系”,都想把控制權拿到手。
為了實現各自的目的,雙方你來我往,各種手段層出不窮,2021年,代表“中金系”的董事長劉珂被舉報涉嫌挪用、侵占資金。
之后2023年,“德隆系”對外宣布,已經拿到了劉珂被拍賣的部分股權,對新一屆董事會將勢在必得。
不過,劉珂也有應對之策,提前改組了董事會,讓自家人劉斌接任了董事長,而自己則去了美國。
去美國有兩個好處。
第一,國內的案子還在查,人在美國可以免去很多麻煩。
第二,公司資產都在美國,只要掌握了那邊,也就實際上掌握了整個新潮能源。
于是,劉珂在美國做了個小動作,把自己變成了美國子公司的話事人。
而子公司控制權變動,居然沒有經過母公司董事會的審議,這也就是新潮能源被ST的直接原因。
當然,控制子公司不代表擁有子公司,但縣官不如現管,而且,如今縣官在中國,而現管在美國。
雖然新潮能源有N個理由來證明子公司股權變動可以不需要經過董事會審議,但卻無法解釋為何美國子公司接受境內審計機構的檢查率只有18%。
這意味著,美國子公司幾乎完全不受控,新潮能源只是名義上的母公司。
更要命的是,美國子公司的控制人可以實際擁有自己的董事任免權、預算審批權、分紅權等全權決策權力。
也就是說,美國子公司實質上成了“國中國”,人家自己決定經營和開支,錢怎么用自己說了算。
據媒體報道,美國子公司明明賬上有錢,2024年還對外發行了高達7.5億美元的高息債,利率高達8.25%,這背后的邏輯讓人生疑。
給自己發錢也很大方,據報道,美國子公司2023年光是給高管發工資就花了4.3億。
而反觀國內新潮能源,2023年高管薪酬總和也就1000萬出頭,中國和美國高管薪酬雖然有差距,但同一個公司內不至于差這么多吧。
不過,最想不通的還是國內股民,明明是自己湊錢買的油田,卻在美國養了一群人吃香喝辣,而自己只能干瞪眼。
如今ST新潮仍是處于無控股股東、無實控人狀態,控制權爭斗還遠沒有結束。
不過,也有好消息,浙江金帝石油此前已向ST新潮的股東們拋出了42億的要約收購,擬收購20%的股權。
如果能夠成行,或許能打通在美資金的回流通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