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支小隊伍從北京出發,踏上了前往西藏的漫長旅程。由于當時陸路尚未貫通,他們走的是海路——從北京到廣州,再到香港,然后坐船經印度進入西藏。這支隊伍肩負著執行“十七條協議"的重任,而隊伍中有一位年輕的醫生,他叫徐樂天,是新中國第一位進藏的醫師。
進藏隊伍中的徐樂天教授
01
求學之路:從天津到北平
徐樂天1925年3月出生在天津市西南50多里的王慶坨鎮。抗戰時期,徐樂天隨父親調到北京,進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學就讀高中。高考時,他出乎全家人意料,在600名考生中名列第二,平均分83分,順利進入北平大學醫學院學習。
1932年,徐樂天教授在天津72小學
1944年,徐樂天開始學醫。當時的北平大學醫學院屬于“德日系",教科書多為德國派或日本派的,解剖課使用的是日本學者岡島敬治的四卷《解剖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北平著名的協和醫院關門停業,一大批華裔教師、醫生轉到北平大學醫學院。這使得徐樂天有幸接受了這些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的教導,學到了寶貴的醫學知識。
02
入黨:新的人生觀
1949年2月,徐樂天在北平大學醫學院加入中國共產黨。“加入黨組織,用新的人生觀來看待世界,來審視世界,這對我來講,是一個跨時代的轉變。"徐樂天回憶道。
1949年,徐樂天教授(左一)實習時與同學醫生合影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急需醫療人才。1950年畢業時,徐樂天所在班級的120多名學生被分配到各個單位,他被分到了衛生部。
徐樂天的第一項工作是參加衛生部組織的西北各民族訪問團,前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區訪問。這是周恩來總理親自組織的活動,目的是向剛解放不久的地區群眾宣講共產黨的政策,并對受災、受苦的老百姓發放物資。訪問團有上百人,團長是著名民主人士沈鈞儒,副團長是薩空了和馬玉槐。
1950年,中央西北各民族訪問團的六位團員合影。左起:任華林、李春蘭、鄭芝田、龔怡淑、初穆嫻、徐樂天
訪問團除了宣講政策,還開展醫療活動。他們在露天場地擺上桌凳,為排隊的老百姓看病。當時西安和蘭州的衛生條件十分惡劣,小孩患沙眼、頭癬、爛口角的很多,性病感染率高達30%至40%。
03
進藏:海路入藏的艱辛之旅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也稱“十七條協議"。中央指派張經武將軍帶領14人隊伍,迅速前往拉薩執行協議。這14人中需要一名醫生、一名護士和一名藥劑員。
“找了幾個人后最后找到我,我一拍胸脯說,去!"徐樂天回憶道。當時這被當作三個月的出差任務。
1951年6月13日,他們從北京出發,乘火車專列先到廣州,再到香港辦理出國和進藏手續。為節省時間,隊伍分成兩批,張經武將軍帶4人乘商用飛機先行,徐樂天等9人則乘坐一艘小商船,帶著六七十個裝有禮品和必需物資的箱子。
徐樂天教授手繪的進藏路線
7月16日,他們經印度進入西藏,到達亞東。亞東是一個小鎮,海拔2300多米,位于喜馬拉雅山的山口,氣候較好,山清水秀。從亞東開始深入西藏,實際上是一段爬高坡的旅程。隨著海拔升高,氣候變化無常,“白天一會兒下雪,一會兒下雨,有時是窮山惡水,有時是奇花異草,可以說是雄偉壯麗、氣象萬千,沒走過那個路自然想象不到。"
1951年,雨中攀爬喜馬拉雅山南坡
8月9日,張經武將軍率先到達拉薩,9月8日,徐樂天等9人也順利抵達。根據“十七條協議",他們的安全和生活保障由西藏地方政府負責。
1951年,進藏團從江孜到拉薩的路上
04
醫療服務:從私人診療到公共衛生
當時的拉薩醫療狀況十分落后。1951年前,拉薩醫療機構很少,一個是位于布達拉宮旁甲骨山頂上的醫藥寺院,有醫藥喇嘛;另一個叫“門孜康"(門意為醫藥,孜指天文歷算,康是房屋),主要負責人是一位名叫欽繞諾布的四品官,他會種 痘,但效果不佳,有人種痘后出現腐爛、化膿現象。
1952年,徐樂天教授在布達拉宮前合影
中央給進藏人員的總任務有三條:做買賣、看病、搞好統一戰線。在解放軍大部隊的衛生人員到達前,徐樂天和同伴開展了一些基層醫療工作。
他們為當地貴族、活佛和普通民眾提供醫療服務。有位較為開明的貴族索康,對解放軍態度友好,會派家奴牽馬邀請他們上門看病。徐樂天還曾兩次去色拉寺為一位地珠活佛診治,一次是在天花流行前為他種痘,另一次是看普通病。
徐樂天教授與住在色拉寺的甘丹赤巴(右)合影
由于他們不穿軍裝,公開活動,老百姓常在街上攔住他們看病,他們也會立即前往患者家中。特別是1952年春天拉薩天花流行期間,許多未種過牛痘的民眾感染后出現爆發性癥狀,嚴重時會出血、高燒,有些患者因此喪命。
05
創建醫院:雪域高原的現代醫療
1952年9月,從內地前往西藏的醫療隊人數已相當可觀,包括西南醫療隊、西北醫療隊、北京醫療隊、18軍衛生部人員以及中國科學院專家小組,醫務人員加起來有幾十人。
1952年9月8日,在張經武將軍和18軍張國華軍長的發起組織下,拉薩市人民醫院(后來的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成立,這是新中國在雪域高原建立的第一所現代化醫院。成立儀式有西藏地方官員參加,規模盛大。18軍衛生部負責人張學彬任院長,孔憲云任醫務主任,崔靜州任內科主任,徐樂天任外科主任。
1952年,拉薩市人民醫院成立
醫院設有30張病床,能夠提供住院、注射、服藥、輸液和手術等服務,全部免費。醫療隊帶來各種手術設備,尤其是眼科設備十分齊全。
作為外科主任,徐樂天開展了多項手術,包括盲腸切除術、宮外孕出血急診切除術等。他還成功救治了一名面部被炸傷的藏族患者,病人一周左右就出院了,家屬非常感激,特意舉辦了一場感謝會,當場宣讀感謝信。
高原地區光照強烈,白內障患者較多。盡管徐樂天只在眼科實習過一年,但由于缺乏專業眼科醫生,他不得不“硬著頭皮"上陣。在拉薩期間,他一共完成了23例白內障清除術。
1952年,藏族婦女白瑪完成白內障手術后留影
他的第一例藏族患者是一位50多歲的老大娘,名叫白瑪。手術中,當取出已鈣化的晶體,光線進入眼睛時,白瑪激動地喊道:“嘎布睿!嘎布睿!"(意為“是白的了,是白的了!")。這一醫療成果后來還被18軍衛生部文工團改編成劇本進行演出,在當地引起轟動。
1953年4月,因工作安排,徐樂天離開了拉薩。雖然他在西藏只待了短短兩年,但這段經歷成為他生命與職業生涯中的寶貴財富。
06
協和人生:協和醫院與胸外科事業
離開西藏后,徐樂天的職業生涯繼續向前發展。1961年,他加入北京協和醫院,參與恢復胸外科工作。1972年至1992年,他擔任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主任,1985年至1987年任外科學系主任。
手術中的徐樂天教授
在協和醫院,徐樂天長期從事胸心外科臨床工作,對肺、食管、縱隔、胸膜等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他曾獲得多項榮譽,包括2006年的北京協和醫院卓越貢獻獎、2009年的中國胸心外科學杰出貢獻獎等。
回顧人生,徐樂天認為有三位醫學界前輩對他影響深遠:吳英愷教會他做胸科手術,黃家駟引導他來到協和并在教學方面給予指導,美國密歇根大學醫院胸外科的Herbert Sloan主任則幫助他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嶄露頭角。
1980年,徐樂天教授在美國密歇根大學進修
2020年,這位新中國第一位進藏醫師、著名胸外科專家徐樂天教授離世,享年95歲。他的一生,從北平大學醫學院到西藏高原,再到協和醫院,始終踐行著醫者仁心的崇高使命,為中國醫學事業發展和西藏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徐樂天
1925年3月出生于天津,著名胸外科專家,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教授,長期從事胸心外科臨床工作,對肺、食管、縱隔、胸膜等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著豐富的經驗。1946年7月參加地下革命工作,194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1961年獲原蘇聯醫學候補博士學位,1981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胸外科博士后學位。1951年跟隨解放軍入藏,是新中國第一位入藏的醫師,參與創建拉薩市人民醫院并擔任首任外科主任。1972-1992年,任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主任,1978年,擔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委員,1985-1987年,任外科學系主任。曾任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常務理事,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北京分會主任委員,《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副總編輯。2006年,獲北京協和醫院卓越貢獻獎,2009年,獲北京協和醫院杰出貢獻獎,2009年獲中國胸心外科學杰出貢獻獎、北京醫學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突出貢獻獎,2012年獲中國胸外科杰出貢獻獎。
參考資料
北京協和醫院.協和記憶-老專家口述歷史 [M].北京;人名出版社,2021.8;67-88
全面工作
傳播矩陣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