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紋折扇、三星堆圖騰耳機、“甗韻食光”碗盤套裝……日前,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與北京師范大學良鄉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北師大良鄉附中”)聯合舉辦了“博物館AI文創設計評選”活動。中學生們變身“數字文物設計師”,用AI解碼青銅紋樣,讓文物知識“活”起來。
從古老青銅器到前沿AI算法,從考古發掘現場到數字創意云端,在北師大良鄉附中,館校合作帶來了生動的創新課堂。據介紹,學校打造了人文素養發展中心博物館課程,目前已經和六所博物館達成合作。作為北京“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組織專家走進北師大良鄉附中,把博物館課程打造成“行走的教科書”。在沉浸式研學活動中,學生們不再是浮光掠影的看客,而是變身“小小考古學家”,與老師一同探尋文物故事。這種以文物為教材的獨特教學模式,讓古老的文明在學生眼前鮮活呈現,不再是書本上冷冰冰的文字描述。
此次博物館AI文創設計評選活動,也是一次館校深度合作之旅。從古老文物的全新演繹,到歷史場景的現代重構,學生們的設計跨越時空,讓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借助先進的AI技術軟件,他們將青銅器上威嚴神秘的紋樣巧妙轉化為現代設計元素。依托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提供的近千種紋樣數據庫,結合后期圖像處理手段,學生們讓古老紋樣在虛擬空間中重獲新生,化身為潮流感十足、符合現代審美的時尚圖案。“這次課程不僅是技術的實踐,更是文化傳承的‘破壁行動’,在用AI解構古典紋樣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數字化手段將抽象的文化基因變得可視可感,從而真實地感受到歷史深厚的美感。”學校人文素養發展中心負責人曲妍說。
高二(5)班學生白子彤的文創產品“甗韻食光”碗盤套裝摘得了此次博物館AI文創設計評選活動的一等獎。她將古老的甗足部拓片紋樣融入現代碗盤設計之中,打造出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讓古老的青銅紋樣在新時代綻放出別樣光彩,在這樣的實踐中,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更加深化。”白子彤說。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博物館課程也打破了傳統學科壁壘,構建起“超學科”的學習生態。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調用多學科知識。比如:運用歷史學科知識考證紋樣所屬年代,明晰其歷史脈絡;借助美術學科進行視覺符號轉譯,賦予紋樣現代美感;運用信息學科的參數化建模技術,實現紋樣的數字化呈現;依靠語文學科撰寫文創故事腳本,為作品注入文化靈魂。“這種‘考古+藝術+科技’的跨界融合模式,深受學生喜愛。我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創新課堂,或許正是‘教育未來式’的最佳注腳。”曲妍說,“我們要始終引導學生,AI可以成為你們的思維腳手架,最終目標不是取代人類思考,而是通過技術,放大人的潛力。”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婁雪
編輯:姜思瑤 韓沖
校對:蘇珊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