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又在拿格陵蘭島說事了。特朗普當地時間4日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闡述其全面的國內外政策計劃。據美聯社報道,特朗普當日在演講時表示,美國支持格陵蘭島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利,但為了國家安全,也為了讓格陵蘭島致富,他“歡迎”格陵蘭島加入美國。“我們需要格陵蘭島”,特朗普說,“我認為我們會得到它。不管怎樣,我們都會得到它”。
特朗普為何盯住格陵蘭島不放呢?根由是這里具有重要的資源和戰略價值。格陵蘭島位于北美洲東北部,是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是丹麥的自治領地,有高度自治權,國防和外交事務由丹麥政府掌管,島上稀土等資源豐富。特朗普在上任前多次表達奪取格陵蘭島控制權的強烈意愿。他在1月7日稱,出于對美國“經濟安全需要”考慮,他不會排除通過“軍事或經濟脅迫”手段奪取格陵蘭島控制權的可能性。1月20日,特朗普再次稱,美國“需要格陵蘭島”。
而在當地時間2月3日,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里克森在參加歐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表示,格陵蘭島是“非賣品”。格陵蘭島自治政府總理穆特·埃格德此前曾多次表示,格陵蘭島是“非賣品”,絕不會出售,島上居民“不愿當美國人”。加上最近這次宣稱,特朗普已經多次強調“美國無論如何都會得到格陵蘭島”。這番言論堪稱21世紀國際政治舞臺的荒誕喜劇。這位以“交易藝術”自詡的商人總統,正試圖將地緣政治博弈變成一場跨國房地產拍賣,而拍賣品竟是擁有216萬平方公里土地、蘊藏豐富稀土和石油資源的丹麥自治領地。
這種赤裸裸的領土擴張主義,不僅暴露了美國戰略思維的嚴重倒退,更折射出其面對新興大國競爭時的焦慮與癲狂。首先,這是資源饑渴與戰略迷思的畸形結合。特朗普將格陵蘭島渲染為“維護國際安全”的必需品,聲稱其“對軍事安全至關重要”。然而,這種說辭與19世紀歐洲殖民者爭奪非洲“戰略要地”的邏輯何其相似。當美國一邊高喊“人權高于主權”,一邊卻對丹麥自治領地虎視眈眈時,其雙重標準暴露無遺。更諷刺的是,格陵蘭島80%的預算依賴丹麥財政補貼,特朗普所謂“丹麥為維持該島花費太多錢”的抱怨,恰似強盜指責受害者“養肥了待宰的羊”。
第二,這是民主外衣下的強權邏輯。特朗普在演講中故作姿態地表示“支持格陵蘭人民自決”,聲稱“歡迎他們加入美國”。然而,當丹麥民眾發起諷刺請愿“讓我們從特朗普手中購買加利福尼亞州”時,這種虛偽性被撕得粉碎。格陵蘭自治政府總理埃格德明確表示“不愿當美國人”,而民調顯示90%的島民反對并入美國。特朗普所謂“支持選擇權”的宣言,不過是強權政治的華麗包裝,其子小特朗普高調訪問努克的行為,更是將政治操弄演繹到極致。
再者,此系北極棋局中的危險賭局。隨著北極冰層融化,格陵蘭島的戰略價值確實顯著提升。但特朗普的“購島計劃”實則是被焦慮驅使的魯莽之舉。美國若強行介入,不僅會破壞與北約盟友的關系(德國、法國已明確警告),更可能刺激中俄加速布局北極。俄羅斯已在北極部署核潛艇,中國通過稀土開發參與資源開發,而美國卻試圖用19世紀的殖民思維解決21世紀的地緣問題,這種戰略短視令人震驚。
另外,這也是一種歷史鏡鑒與文明警示。美國上一次大規模領土擴張是1867年以720萬美元購得阿拉斯加,而格陵蘭島的體量遠超阿拉斯加。特朗普若得逞,將開創現代國際關系中“強買強賣”的惡劣先例。正如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所言:“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談判”,這種基于實力至上的叢林法則,正在將美國從“山巔之城”拖向“失序之淵”。當特朗普在演講中宣稱“美國回來了”時,他或許沒意識到,真正回不去的,是那個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這場荒誕劇終將以何種方式收場?或許正如丹麥媒體所言:“特朗普的購島計劃,就像他當年收購蒂芙尼一樣不切實際。”但無論如何,這場鬧劇已讓世界看清:當超級大國沉迷于“帝國舊夢”,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之路將布滿荊棘。但認清大勢的地球人只會越來越多,一直做著“帝國舊夢”的政客也只能更加孤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