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間草木知
燕京風物正當時
農歷二月伊始
蟄雷驚破冰河
桃李爭催花信
老城根脈里流淌的民俗記憶
隨運河春水悄然蘇醒
從二月初一咬春品太陽糕的暖意
到花王誕辰簪紅賞玉蘭的雅趣
從龍王廟前
祈愿風調雨順的裊裊香煙
到高粱橋畔
青衫紅袖逐紙鳶的喧鬧
千年古都的春日長卷
正沿著二十四節氣的紋路
徐徐鋪展
《運河之上》
邀您共赴一場
穿越古今的春日雅集
聽草木拔節的聲音
如何叩響千年運河的春天
今天16點07分
正式迎來驚蟄節氣
驚蟄,古稱“啟蟄”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
“蟄”釋為“藏也”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
這樣寫道
“萬物出乎震,
震為雷,故曰驚蟄,
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古人認為
動物冬藏伏土
不飲不食
當春雷隱隱、大地回暖時
它們就被驚醒了
其實,這主要還是溫度變化的結果
驚蟄時分
有不少民俗
“驅蟲”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
因“春雷驚百蟲”
老百姓擔心蛇蟲鼠蟻等
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
所以會驅蟲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說
“二月二,龍抬頭
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
曰‘熏蟲兒’
謂引龍,蟲不出也。”
在驚蟄這一天
北京人有一個獨特的習俗
那就是吃懶龍
懶龍,又名肉龍
是將發面搟薄制成長片兒
放上和好的肉餡
然后卷成長條形
蒸熟后切開一家人分著吃
這個習俗的寓意是
“吃懶龍,除春懶”
希望通過吃懶龍來防止“春懶” ?
在民間
還流傳“驚蟄吃梨”的民俗
此時吃梨
寓意著和害蟲分離
遠離疾病
俗話有云
“冷驚蟄,暖春分”
從養生的角度講
仲春時節乍暖乍寒
容易口干舌燥
吃梨可以助益脾氣
令五臟平和,可增強體質
抵御病菌的侵襲
紅肖梨 素有“京北名果”之稱
人們通常稱為北京紅梨
分布于燕山東部南麓
主要產區在北京的懷柔區懷北鎮
《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
“二月初一日
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
五枚一層
上貫以寸余小雞
謂之太陽糕”
人們相信
吃太陽糕可以祈求太陽神的保佑
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和豐收
驚蟄時節的北京
已迎來了第一波花潮
為北京增添了一抹明媚春色
作為春天的使者
今年北京的迎春花
較往年提前約5天開放
紫竹院公園、北海公園
頤和園等處的迎春花
已進入最佳觀賞期
金黃的花朵在料峭春風中搖曳
格外引人注目
最佳觀賞期為3月上旬至3月底
北京植物園梅園的紅梅已然盛放
粉紅、嫣紅的花朵點綴在枝頭
清麗脫俗
今年梅花花期較往年稍早
目前早梅品種已進入盛花期
北京最大的梅花觀賞地
非明城墻遺址公園莫屬
這里共種植了紅梅、垂梅、龍游梅
綠萼、宮粉、朱砂等
50多個品種的近千株梅花
次第開放
驚蟄過后
北京的玉蘭花也將次第開放
長安街、頤和園、潭柘寺
是賞玉蘭的好去處
此外,奧森北園和
頤和園西堤的桃花
天壇公園的杏林
玉淵潭的櫻花也十分值得期待
在這充滿生機的季節
我們不妨走進自然
感受春的氣息
跟隨驚蟄的腳步
擁抱這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嘉賓
民俗文化學者、北京史地民俗學會 佟鴻舉
回聽《運河之上》
請點擊下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