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早已超越單純的味覺體驗,成為席卷全球的經濟現象。尤其是當00后接過消費話語權,辣味不再只是舌尖的刺激,而是演變為情緒釋放的出口、社交貨幣的載體,甚至是身份認同的標簽。
從曹氏鴨脖“變態辣”門店的單日三小時排隊 盛況,到衛龍辣條以低油配方搶占健康零食市場;從韓國麻辣燙價格翻倍仍一座難求,到北美中式輕食的人均消費翻番——這場由年輕人主導的消費革命,正在重構食品行業的底層邏輯。
(圖片來源小紅書@曹氏鴨脖總部)
知萌發布的《2025中國消費趨勢報告》中提出的“味蕾探險”趨勢也指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消費者越來越尋求多元的感官慰藉,新穎、獨特的感官刺激成為消費者釋放壓力和追求生活新體驗的重要方式。辣味食品以其獨特的感官刺激,成為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
01
成癮機制與情緒價值
辣味經濟的雙螺旋密碼
辣味經濟的爆發,本質是一場生理與心理的共謀。“成癮性”是餐飲行業近兩年常常“被點名”的詞,而在調味料里,辣椒的成癮性是最高的。辣椒素刺激產生的痛感會觸發大腦釋放內啡肽,讓品嘗者“痛并快樂”,而社交媒體上的“辣哭挑戰”則將這種生理快感轉化為社交資本。年輕人通過拍攝辣到流淚的視頻、分享辣味測評筆記,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收割流量與認同感。這種“痛感社交”被品牌們精準捕捉。
(圖片來源小紅書@陳一娜)
2018年前后,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成為重要營銷陣地,各類新老消費品牌試圖通過直播、跨界聯名等方式與年輕消費者建立情感鏈接。辣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全國性的消費潮流。辣味市場的競爭也由此加劇,創新、差異化等成為品牌必爭之地。零食品牌紛紛推出更具創意的辣味產品,如辣味堅果、辣味薯片等。產品創新也更加多元化,包括辣味與其他風味(如水果、奶制品)的結合,以及針對特定人群(如兒童、健身人群)的定制化產品。
(圖片來源小紅書@人類高質量吃貨)
2024年開始,00后消費者在辣味經濟中崛起,圍繞00后營銷大戰也成為了所有辣味經濟品牌繞不開的檻。海底撈針對年輕用戶繼續推動爆火的科目三挑戰賽,并在小料區增設辣條等00后更喜歡的辣味零食。衛龍通過“辣到流淚”的挑戰營銷,將產品體驗轉化為社交貨幣——年輕人在抖音分享辣味測評視頻,既是對生理極限的測試,也是社交圈層中的身份表演。
更深層的驅動力在于情緒價值的挖掘。衛龍辣條通過復古包裝、童年主題快閃店等懷舊營銷,將產品與青春記憶綁定;皇家小虎將辣條風味注入烤腸,用“童年記憶+網紅基因”的組合拳實現單月銷量破萬單。海底撈推出的“嗨妮牛肉麻辣燙”,以30元價格帶切入市場,半年新增600家門店,正是抓住年輕人“既要極致刺激又要極致性價比”的矛盾需求。
(圖片來源小紅書 @孫小白的生活日記 )
品牌打造的各種“辣哭挑戰區”“辣味美食節”等場景,將用餐體驗轉化為情緒釋放的儀式,讓辣味消費成為壓力時代的解藥。這些案例證明,辣味經濟的核心并非味覺強度,而是能否將產品轉化為社交場景中的情感符號。
02
供應鏈與消費洞察的深度融合
辣味經濟爆發增長態勢的背后,實則是供應鏈效率與消費洞察的一場精彩雙向博弈。這場博弈不僅重塑了辣味食品行業的格局,也為營銷帶來了新的思路。
從餐飲領域的麻辣燙賽道來看,楊國福和張亮兩大品牌是典型代表。他們敏銳洞察到消費者對麻辣燙便捷、美味的需求,通過構建中央廚房進行標準化生產。這一舉措的核心在于提升供應鏈效率,將食材損耗率嚴格控制在5%以內。高效的供應鏈為品牌的規模化擴張提供了堅實支撐,超過6000家門店的布局,讓辣味美食觸達更多消費者。這種模式既保證了產品的品質穩定,又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規模經濟。
零食行業的衛龍同樣深 諳此道,自2004年起持續投入生產線自動化改造,近年來進一步推進數字化轉型,與騰訊云合作建設智能工廠,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控生產流程(如調味拌料鍋溫度控制),并采用自動化設備(如RGV小車、自動碼垛機)提升效率,顯 著降低了人工成本并實現標準化生產。與此同時,衛龍還積極進行消費洞察,通過開發蔬菜制品(如魔芋爽),成功拓展產品矩陣,憑借“低脂、低熱量”的健康屬性,契合消費者對健康零食的需求,2018-2023年收入復合增長率達48.1%。消費者愿意為滿足自身味蕾需求的產品持續買單。
(圖片來源小紅書@衛龍)
從營銷角度看,辣味經濟的成功啟示企業要以供應鏈為基石,以消費洞察為導向。品牌需要深入了解消費者的口味偏好、消費場景和購買習慣,通過優化供應鏈來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無論是產品創新還是渠道拓展,都要緊密圍繞消費者展開,才能在辣味經濟的浪潮中脫穎而出,實現可持續發展。
03
同質化困局下的破局密碼
隨著00后消費者在辣味經濟中的強勢崛起,他們對新鮮、個性化的需求開始深刻影響市場供給。為了贏得這批追求新奇體驗且品味獨特的年輕消費者,從零食到餐飲的各類辣味品牌紛紛使出渾身解數。然而,在"萬物皆可辣"成為行業共識的同時,市場上眾多辣味產品在口味、包裝和營銷策略上趨于同質化,導致品牌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困境。
當“萬物皆可辣”成為行業共識,差異化競爭的關鍵轉向三大維度:
健康化轉型:
由知萌發布的《2025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揭示,68.7%的消費者優先選擇少油少鹽的辣味食品,所以以健康為基,品牌在進行口味創新時,仍舊要考慮天然原料、營養均衡、功能性食品等健康因素。
比如衛龍發現,消費者對于味蕾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傳統口味,更渴望通過味覺刺激為平淡生活增添更多精彩,同時,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低脂低熱量的食品需求日益旺盛。作為休閑食品領域的領軍品牌,衛龍食品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消費趨勢的轉變。2014年,衛龍從 “魔芋豆腐” 這一傳統美食中汲取靈感,運用源自四川地道雪魔芋的急凍蒸煮工藝,最終成功造就了一款全新的麻辣休閑零食“衛龍魔芋爽”,魔芋本身富含膳食纖維,熱量極低,契合了消費者對健康與美味兼得的追求,產品上市后,以獨特的口感和創新的理念,迅速在市場上嶄露頭角,成為衛龍旗下的潛力大單品。
健康化轉型也在重構餐飲場景。楊國福在澳大利亞市場與本地農場合作供應新鮮牛肉和蔬菜,主打“高蛋白低卡套餐”,在悉尼大學周邊門店學生客群占比超50%。通過社交媒體(如Instagram、TikTok)推廣“健康麻辣燙”概念,強調食材新鮮度和低脂選擇,吸引健身人群及注重飲食控制的消費者。
地域風味分層:
品牌可以激活地方文化的味覺密碼,即地域風味的融合。知萌趨勢調研顯示,49.8%的消費者會被地方口味的創新口味吸引。利用地域性口味進行食品創新,無疑是一種強力的情感紐帶,不僅能喚起當地消費者的情感共鳴,還能為外地消費者帶來跨越地域界限的味覺之旅。因此,將地域元素融入食品創新,是區域文化認同的重要體現,更是激活地方文化味覺寶藏的重要途徑。
川渝的鮮辣、湖南的香辣、東南亞的酸辣,不同辣味體系對應著文化認同需求。雀巢研發的美極酸辣金湯醬,將貴州酸湯風味工業化,幫助餐飲企業標準化出品酸湯魚;2024年,衛龍魔芋爽推出了包含“湘味”的辣椒炒肉和麻辣小龍蝦兩種限定口味魔芋爽,上市后就成為了當季的熱門零食 。品牌們逐漸意識到,辣味的終極競爭力在于能否構建“風味分層”的情感聯結。
場景創新:
虎邦辣醬避開傳統商超渠道,專注于外賣場景。針對外賣用戶需求,推出15g小包裝辣醬(類似番茄醬包裝),與黃燜雞、酸菜魚等快餐捆綁銷售。至2020年,其合作餐飲終端超10萬家,年收入突破2億元。2023年后,虎邦進一步擴展至“一人食”場景,推出30g酸奶杯裝辣醬,適配出差、居家場景。通過與百事可樂、BOSS直聘等品牌聯名,虎邦在外賣場景形成品牌認知后,成功實現“場景溢出”,覆蓋更多年輕消費群體。
場景重構的另一個維度是代際共鳴。皇家小虎抓住這一關鍵,圍繞辣條這一具有廣泛代際認知的食品元素進行場景重構。它在宣傳推廣中,通過講述與辣條相關的故事,營造出一種充滿情懷的氛圍,讓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比如,可能會展示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辣條風味烤腸,分享著各自童年吃辣條趣事的溫馨場景。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速凍食品只關注產品本身的宣傳模式,不再局限于產品工藝的展示,而是將產品與消費者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
在辣味經濟的浪潮中,品牌要想在競爭中突圍,必須深刻洞察消費者需求,把握健康化、地域風味融合及場景創新三大趨勢。隨著消費者對健康、情感和社交需求的日益增長,品牌需要通過產品創新和營銷策略,將辣味食品轉化為滿足這些需求的載體。同時,地域風味的融合為品牌提供了新的增長點,通過挖掘地方文化,激活消費者情感共鳴。場景創新則為品牌提供了新的消費體驗,通過精準捕捉消費者在特定場景下的需求,提升產品的市場吸引力。
未來,能夠在這場味覺革命中把握先機、引領潮流的品牌,將有機會重塑行業格局,成為辣味經濟的領軍者。讓我們持續關注這一領域的動態,見證品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突破與創新,引領食品行業的未來發展。
編輯:kka
排版:kka
《2025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正式發布
即刻掃碼獲取
搶先掌握消費市場的最新動態
趨勢報告·獨家發布
| | | | | | | | | | | | | | | | |
趨勢案例·營銷解讀
| | | | | | | | | | |
趨勢品牌·行業領軍
趨勢傳播·商業動態
- | - | | | | | | | | | | | | |
趨勢產業·深度洞察
| | | | | | |
趨勢平臺·生態構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