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出品,必屬精品!
本號為公眾號《校尉講武堂》在頭條的主賬號,此外別無分號。
敘利亞變局之后,最近最好的消息,大概就是由俄烏沖突引發的美歐翻臉了。
雖然在面子上,歐洲還保持著克制,沒有直接挑戰懂王的權威,但在實際動作上,歐洲已經開始走向懂王的對立面。
解釋一句,說美歐翻臉,可能不是特別準確,因為在嚴重分裂的美國內部,依然存在巨大的反懂力量。
不過懂王畢竟是美國的合法總統,他的意志,就代表著美國的國家意志,他的行為,就代表著美國的國家行為,因此說美歐翻臉也沒錯。
第一任期,懂王留下的名場面,是在2018年的加拿大G7峰會上,與默克爾等歐洲國家領導人對峙。
從懂王的肢體語言來看,雖然他表現得咄咄逼人,但抱著胳膊坐在椅子上的動作,充分表明了他的防御心態。
也就是說,面對西方國家領導人的集體反彈,懂王心中也很忐忑。
相反,歐洲國家領導人則都站著,尤其是默克爾,身體前傾俯視懂王,攻擊性、壓迫感迎面而來。
安倍桑的表情最是玩味,似乎在質疑歐洲國家:想挑戰老大,你們夠資格嗎?
這個名場面,被視為美歐翻臉的前兆,不過隨著陰王上臺,美歐關系快速修復,這一頁被快速翻過。
而最近美歐翻臉的標志性事件,就是在歐洲國家的支持下,司機同志不遠萬里來到白宮,當著全球觀眾的面,公開與美國總統、副總統叫板,甚至低聲用烏克蘭國罵問候了萬斯。
好在懂王與萬斯都不懂烏克蘭語,否則沒準現場就會出現經典的法克猶——不是法國克猶太人的意思啊。
從現場情形來看,澤連斯基幾乎復制了上面的懂王,抱著胳膊,擺出一副充滿戒心的防御姿態,但嘴上卻一點不肯吃虧。
懂王與萬斯則像極了上面的默克爾,肢體動作充滿了進攻性,根本不把司機放在眼里。
懂王與司機抱著胳膊的防御動作,反而說明,他們才是主動進攻者,進攻之后,面對對方的反擊,才下意識地擺出了防御動作:就罵你了,怎么的吧!
司機對懂王肢體語言的抄襲,也說明司機抄襲了懂王的策略:2018年的G7峰會,是懂王對歐洲國家發起突然襲擊,激怒了默克爾等人;這次美烏峰會,是司機向懂王發起突然襲擊,也成功地激怒了懂王與萬斯。
懂王激怒歐洲,是為了討好白右選民,凸顯自己的強人形象;司機激怒懂王,是為了討好歐洲政客,凸顯自己的抗壓能力。
完成白宮打臉后,司機連夜飛赴世界公廁倫敦,與老牌攪屎棍的新首相斯塔默會面,然后又參加了英國主持的歐洲國家領導人峰會。
在歐洲峰會上,司機終于回到了熟悉的C位
這次峰會,是專屬于老歐洲的貴族社交場合,那些跟著暴發戶美國混的新歐洲國家,比如上躥下跳的波羅的海三傻,都沒有獲得邀請。
所謂新歐洲,乃是美國人發明的地緣政治概念,特指從前蘇聯、前華約集團釋放出來的歐洲國家。
作為美盟體系最新的皈依者,他們瘋狂反蘇仇俄、恨俄及中外加無底線舔美,為了討好美國,他們不惜犧牲歐洲的利益,變成了美國忠實的歐洲代理人。
而美國之所以發明新歐洲的概念,就是為了在新、老歐洲之間制造矛盾,以便更好地控制老歐洲。
懂王上臺之前,美國雖然一直在分化新、老歐洲,但力度拿捏得比較好,屬于典型的割了歐豬的卵子還止住了歐豬的疼——這是湘東經典土話,不知有朋友知道不。
但隨著懂王崛起,美歐關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尤其是懂王二進宮后,將施政目標確定為徹底清理國內建制派勢力,作為建制派海外代理人的歐洲政壇,自然也就變成了懂王的重點打擊對象,尤其是作為建制派錢莊的烏克蘭,更是變成了打擊的重中之重。
正是在懂王的高壓政策下,面對美俄會談帶來的威脅,老歐洲快速整合,在至關重要的俄烏沖突上,正式站到了懂王的對立面。
至于歐洲老貴族為什么不帶新歐洲玩,主要是擔心新歐洲立場不堅定,變親美為親懂,給老歐洲添亂。
背景說完,接著聊聊,為什么說美歐翻臉,意味著武統收臺時機基本成熟呢?
我們知道,武統收臺,最大的障礙是美國,而美國威脅最大的干預方式,就是帶著以歐洲國家為主的美盟集團,或者直接進行軍事干預,或者對中國發動全面的經濟制裁、海域封鎖。
這兩種干預方式,都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戰略負擔,甚至打斷中國的復興進程。
但美歐翻臉之后,美國再想籠絡歐洲干預臺海,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更重要的是,隨著美國斷絕對烏援助,歐洲被迫站到了對抗大毛的第一線。除了加大援助,歐洲國家還很可能直接派兵參戰。
如果歐洲主要大國陷入俄烏戰場,自然不可能再跟著美國干預臺海。而失去歐洲的支持,原本就色厲內荏的懂王,更加不可能針對中國采取軍事手段。
可以說,美歐翻臉,武統收臺的條件基本成熟;歐洲正式參與俄烏沖突,則是武統收臺的絕佳機會。
如果要打分的話,前者可以得60分,后者可以得80分。
不過還有一種最為理想的滿分局面,那就是歐洲亂作一團的時候,在以色列的慫恿下,二猶聯手對波斯發動軍事打擊。
歐洲、烏克蘭結盟與俄羅斯大打出手,美國、以色列聯手對波斯狂轟濫炸,如果出現這種局面,那才真的是天佑中華。
當然,在任何時候,我們不能把國家統一的希望寄托在外部環境的變化上,因為利用環境不等于依賴環境。
當前階段,我們要做的,一是用高強度的演習、訓練,實現對臺海區域的常態化控制,做到隨時可以將演習、訓練轉換為登島作戰;二是積極主動地引導國際局勢發展,為武統創造更好的時機。
比如俄烏沖突,以前我們以抵制美國發起的對俄制裁為主,現在就可以調整為以支持烏克蘭維護領土完整為主;比如土澳、日韓等緊鄰臺海的美盟國家,以前我們以耐心溝通、低調應對為主,現在就可以調整為以當頭棒喝、高調震懾為主。
至于武統的具體戰術,校尉原來提過一個思路,那就是圍而不打、圍點打援,用臺灣做餌、在臺海打窩、坐釣美日。參見《狗鏈系列《東北亞的局該怎么破》之二:面壁十年圖破壁(軍事篇)》
文章截圖
這個戰術的出發點,是假定美國一定會軍事干預。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外交手段,分化、瓦解美盟體系,讓歐洲深陷俄烏戰場,讓日韓澳不敢跟著美國火中取栗,變成孤家寡人的美國,幾乎不可能軍事干預我們的武統進程。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最好的戰術,就變成了泰山壓頂、斬首為先、速戰速決。
這兩個戰術并不矛盾。
速戰速決的前提,是要形成圍而不打、長期高壓的態勢,讓呆蛙從警惕到習慣、從習慣到麻木、從麻木到疲憊、從疲憊到沮喪,最后徹底喪失抵抗意志。
圍而不打的前提,是要隨時做好速戰速決的準備,確保隨時能夠發出雷霆萬鈞的一擊并且一擊制勝。
套用一句話成語,就是引而不發但又隨時能發。
實際上,在校尉看來,自從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2023年巴以沖突爆發,武統臺灣的戰略機遇期就已經出現。
而從當前我們的備戰跡象來看,戰略決策層也已經做好隨時收臺的準備,暫時沒動,無非就是在等一個最佳的時間窗口。
關于時間窗口的研判與選擇,涉及到太多具體的情報信息,并非普通人所能接觸,校尉也無從得知,因而無法做出準確的預測。
但從戰略形勢研判,收臺時機已經成熟。
一百分的天賜良機,我們未必能等到,八十分的絕佳機會,我們不應該輕易放過。
也許,在某個不經意的晚上,當我們一覺醒來,就發覺解放軍已經解放了全中國。
而在兩年前得出武統收臺時機成熟的結論后,對于何時武統、以哪種戰術武統,校尉反而不是特別關注,因為那是戰術執行層面的事,并非戰略分析的重點,校尉也沒有足夠的具體信息來支持戰術層面的分析。
校尉更關心的,是武統之后臺灣的治理問題。
如何清除民進黨等臺獨余孽、日寇余孽,如何扭轉臺獨思想給民眾灌輸的錯誤歷史觀、價值觀,如何彌合大半個世紀相互隔絕帶來的思想鴻溝、文化差異,如何確保臺灣不出現類似香港的黑暴勢力、黑暴事件,如何徹底重構臺灣治理體系、將臺灣置于中央政府的絕對掌控之下,這些歷史性的問題,需要我們提前思考、布局。
臺灣的回歸,乃是歷史的必然,我們追求的更高標準,是干干凈凈的回歸,是基于同一套治理體系下的回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