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加征關稅不到24小時,商務部犀利反擊如約而至。反制手段被指“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外媒的一個發現,讓這論調不攻自破。
美國東部時間3月3日,美方宣布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自3月4日起對中國輸美產品再次加征10%關稅。
國際貿易,本是促進經濟交流與共贏的手段,如今卻被美國變成了“鏟除異己”,打壓競爭對手的工具。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我商務部祭出一招“殺手锏”對特朗普政府展開反擊:
對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加征15%關稅。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關稅。這一招,可謂痛擊美國要害。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在過去七年時間里,在美國的“重點關照”下,中國取得了如下戰果:
C919大飛機橫空出世,打破美西方國家對航空技術的壟斷;芯片出口額暴漲,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登頂全球榜首;高新科技產業研發投入比重水漲船高,從世界中游升至第十二位……
算來算去,農牧業就成了美國對中貿易里的唯一優勢項目。
除此之外,此番中國商務部在農產品進口領域重拳出擊,還有額外的政治考量。
在去年十一月結束的美國大選中,特朗普為什么能夠獲勝?其中最要緊的因素,無疑是“紅脖子”的支持。而這些人除了是特朗普的擁躉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大部分是農場主。
對于這些人來說,農業就是命脈,而中方對農產品加稅的舉措,必將導致美國的出口成本大幅度增加。而這些多出來的成本,終究會被特朗普轉嫁到他的這些鐵桿支持者身上。
“紅脖子”們滿腔熱情地把特朗普選上臺,結果發現在他的帶領下,“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愿景成為泡影不說,自己的日子還越過越艱難了。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們還會堅定不移地站在共和黨一邊嗎?
除此之外,中國對美進口農產品的制裁,對上次大選的幾個搖擺州,也是不小的打擊。比如威斯康星州,就聚集了美國很大一部分的農機生產企業。而這些公司的產品,又有相當大的比重是出口到中國的。
如今中美貿易成本增加,這些農機制造企業也和農民一樣,需要承擔更多的成本。一樣的道理,搖擺州人民在信任特朗普的前提下投票給他,往后的日子越過越差,他們還會支持共和黨嗎?
總得來說,中國這招相當狠,相當于動搖了特朗普在國內的政治基本盤。
不過,貿易中的反制措施,帶來的影響注定是雙向的。而且這次涉及的范疇,又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副產品。這就讓蠢蠢欲動的媒體有事可做了。
日前,不少外媒深扒相關領域,想要通過“痛陳利害”的方式,給中國施壓。結果卻是越挖越來不對勁,因為有人突然發現,中國早就找好了一條絕妙的退路。
日前,美國媒體《NCBC》發文透露,中國在農產品領域對美國展開反擊之前,早就做好了一系列準備來維護糧食安全。
一方面,我們將年度糧食生產目標提高到約 7 億噸。此舉能夠有效保證國內糧食供應,避免普通民眾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受到波及。
另一方面,為了保障農業工作者的利益,我們將在未來陸續發放總價值超過540億的補貼,力爭將加征關稅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然而即便發現了這個玄機,美國人還是低估了中國和美國對抗到底的決心與能力。毫不夸張地說,早在幾年前,我們就在為這一天的到來做準備了。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近幾年來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的比重,一直在下降。2020-2024,短短四年間,這一數字往下掉了34%。
具體到某個產品,比如玉米:2023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玉米總價值達到了26億美元。到了2024年,這一數據就變成了6億美元。
再比如大豆。過去幾十年間,我們對美國進口大豆的依賴,始終是農業體系中飽受爭議的一個點。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在2022年得到了解決——
從2022年開始,中國轉而從巴西進口大豆,截至目前為止,巴西已經成為中國在大豆進出口貿易領域,最大的合作伙伴。
綜上所述,在中國的精心準備面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也不過是紙老虎。軍事威脅也好、貿易制裁也罷,這些對中國揮出的刀劍,終究會化身“回旋鏢”,狠狠地扎在美國人身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