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梧桐山盤山公路上,一位旅行博主正體驗著科技帶來的驚喜。當車載屏幕提示"前方1.5公里進入觀景臺,建議啟動多機位拍攝"時,車頂無人機自動升空,宛如展翼的精靈開始捕捉最美瞬間。這不是科幻電影場景,而是比亞迪和大疆聯手打造的全新出行體驗。
無人機視角拍攝的難點
五年前想要拍攝移動中的汽車,需要專業團隊帶著跟拍車、滑軌和穩定器。然而,如今的車載無人機系統,正在將復雜的運動拍攝轉化為一道物理題:如何在60km/h車速下,讓無人機與車輛保持精確的15米間距?
光是設備費用就夠買輛小車了。但現在的車載無人機系統巧妙利用了物理原理,通過車尾產生的渦流低壓區來幫助無人機滑行,不僅節省了40%能耗,還讓畫面更加穩定。
最讓人驚嘆的是它的精準度。搭載第三代固態激光雷達的無人機即使在8級大風中也能保持厘米級精度,這就好比在颶風中穩住一張A4紙一樣神奇。系統還會根據車輛轉彎時的橫向力實時調整無人機位置,確保畫面始終完美。
AI導演的運鏡哲學
打開比亞迪豹8SUV的拍攝模板庫,"公路電影"模式會自動調用三種運鏡組合:長焦追車鏡頭捕捉輪胎卷起的砂石,廣角俯拍呈現道路與環境的幾何關系,車頂固定機位則記錄駕駛者的微表情。這些經過上萬小時專業影像數據訓練的AI算法,正在將奧斯卡級攝影知識封裝成“傻瓜式”操作。
在張家界天門山99道彎的實測中,系統展示了驚人的場景預判能力:當導航顯示即將進入發卡彎,無人機提前10秒爬升至80米高度;在直道段則自動切換到貼地跟飛模式,鏡頭焦距隨著車速提升逐步拉遠。這種帶有呼吸感的運鏡邏輯,源自對3000部公路電影的畫面解構。
說到拍攝效果,這套系統簡直就是你的專屬電影導演。它分析了3000多部公路電影的畫面語言,學會了在不同場景下選擇最佳拍攝角度。比如在張家界天門山那99道彎,系統會提前讓無人機爬升到合適高度;在直道上則貼地跟飛,焦距還會隨車速自動調整,拍出的畫面自帶電影感。
更厲害的是它的后期處理能力。搭載凌霄M2芯片的系統邊拍邊剪,自動識別場景類型,還能配上符合心情的背景音樂。有個車主在莫干山自駕游,停車后系統就自動生成了三個風格的短片:有溫情的、活潑的,還有帶地理信息的紀實版。
而且,這種智能拍攝在社交領域也掀起了小革命。在318國道,經常能看到自駕車隊的無人機編隊飛行,多個機位同步拍攝,畫面效果堪比專業制作。某短視頻平臺上,90%的車載視角作品都是AI自動生成的,還能自動加入地理信息和科普知識。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技術正在變得越來越親民。據2025年行業報告顯示,15-30萬元區間的車型中已有38%配備了智能影像系統,比去年增長了210%。國產供應鏈的突破功不可沒:微型光電吊艙成本降了72%,電池良品率超過92%,連飛控芯片都實現了國產化。
技術普惠進行時
回望三年前,車載無人機還是百萬豪車的專屬配置。2025年行業報告顯示,15-30萬元區間車型的智能影像配置率已達38%,較去年提升210%。價格親民化的背后,是國產供應鏈的集體突破:微型光電吊艙成本下降72%,高能量密度電池量產良品率突破92%,就連最核心的飛控芯片也實現了28nm全國產化。
正如,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靈鳶無人機系統發布會現場所說的:“比亞迪和大疆的合作,絕不只是把無人機放在車上那么簡單,而是從底層技術出發,從0到1,設計并開發了整車集成系統,成功做到了車和無人機的深度融合,最終達到1+1>2的效果?!?/p>
而就在今年,比亞迪攜手大疆推出的“靈鳶”智能車載無人機系統,已經實現了車與無人機的整車集成,并將覆蓋比亞迪旗下多品牌及車型。
未來,“靈鳶”換電版將主要搭載在仰望品牌上,“靈鳶”快充版主要搭載在比亞迪王朝、海洋、騰勢、方程豹上。
可以說,比亞迪和大疆的這次聯手,真正實現了技術普及,堪稱??強強合作的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