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全面爆發,二十二萬余解放軍將士為了祖國和邊境人民的生命安全,向著越軍陣地悍不畏死地發起了沖鋒……
盡管戰爭的硝煙已然過去,可時至今日,國內仍有不少人在緬懷四十六年前為祖國和人民付出生命的那些英雄。在廣西、云南一帶的烈士陵園里,盛開的始終是鮮花,而非荒涼的雜草,這一切無不證明,中國人沒有忘記曾經的那場戰爭。
那么,我們曾經的敵人,作為參戰國另一方的越南呢?就在去年,也即中越戰爭四十五周年之際,越南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其中就有為紀念這場戰爭,而對越南國防戰略研究所前副所長、教授、博士阮紅君少將的采訪。
面對記者的采訪提問,阮紅君表示:“我們封閉了1979年的中越戰爭,但不會忘記歷史,不會與歷史決裂,而會一直銘記”。
一、戰后宣傳
眾所周知,對越自衛反擊戰第一階段從2月17日至3月15日,總計歷時二十八天。在這二十八天中,越北重鎮老街、高平諒山接連淪陷,越南人民軍更是節節敗退,解放軍一度兵臨河內,只是后來受限于國家戰略,才于3月5日宣布全線撤軍。但不論怎樣,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南是徹頭徹尾的戰敗國!
明明身為戰敗國的一方,可越南顯然不愿承認自己戰敗國的身份。在戰后,越南官方敘事體系里對這場戰爭相關的內容諱莫如深。黎筍政府給這場戰爭的官方稱謂是:“北部邊境保衛戰”。
由越南方面對這場戰爭的命名便可看出,越南顯然是將這場戰爭定位為自身的反侵略作戰,視我人民解放軍為罪大惡極的外來侵略者,同時宣稱我國意圖破壞越南統一進程。
可若真要論事實,講道理,分明是越軍率先越境,侵略在先,在我國境內,制造了諸如浦念嶺慘案、友誼關血案等諸多事件。
只是,越南方面的官方敘事體系渾然不顧歷史真相。如越南共產黨黨史研究院出版的《現代越南史綱》就將這場中越之戰的歷史定位定義為“反抗霸權主義擴張的衛國戰爭”。
在越南人的視角中,這場所謂的“衛國戰爭”時間范圍從1979年一直持續到1989年,十年間,越南官兵付出了大量鮮血和傷亡的犧牲,才使90年代初北部邊境恢復了相對的和平。
同時,越南政府方面善于塑造越軍“以小搏大”的英勇形象。在越南的官方新聞報刊中,凡提及中越一戰,便常常以雙方兵力進行對比,突出中越參戰軍力1:8的懸殊比例。仿佛,只要突出這一懸殊比例,越南的戰敗便可被掩飾,甚至反倒顯示出越南人民軍以少敵多、雖敗永榮的英勇形象。
為了進一步展現越南在這場中越之戰的艱難與不易,越南宣傳部提出“雙重自衛”理論——“我們被迫在兩個戰略方向同時捍衛主權”,聲稱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同時抵抗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中國)與“西方經濟封鎖”(美國及其盟友)。
另外,越南在宣傳中,為展現自身在戰爭中的正當性,抹去向蘇聯租借金蘭灣的賣國之舉,竭力強調1978年《越蘇友好合作條約》的防御性質,如只在軍事博物館展出SAM-3防空導彈殘骸,卻很少談及蘇聯對越南的攻擊性武器軍援。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越南政府的支持下,越南文藝界涌現了一大批以中越戰爭為背景的典型宣傳品,如1982年的越南電影《十七度線以北》,就展現了越南女民兵抗擊解放軍“侵略”的戰斗故事,再如越南官方教科書中關于中越一戰所使用的插圖往往是將中國軍隊“機械化洪流”與越南“竹簽陷阱”對比,以突出越南人民軍不懼艱險、抗擊侵略的偉大形象。
總的來說,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后很長一段時間,越南都將我國軍隊丑化地塑造為“侵略者”形象。不過,隨著1991年中越雙方關系的正常化,加之越南國內“革新開放”政策的深化,越南方面的輿論宣傳口徑亦有所變化。
二、宣傳變化
1991年,中越兩國在成都舉行會晤后,結束了戰爭狀態,步入關系正常化。為了能夠從我國獲取資金、技術,越南官方對中越戰爭的宣傳進行了話語調適,著重淡化意識形態色彩,一改過去的“侵略與反侵略”口號,而稱“歷史遺留問題”。2008年,越南政府確立了“暫時擱置歷史,重點發展現實合作”原則。
在這一原則指導下,越南的宣傳口徑更為注重利益化的經濟導向敘事,減少了官方文件中對中共所實行的改革開放路線的批判。如2013年,越南就在教科書中刪除了“中國修正主義”這一表述。
越南方面的宣傳口徑變化為自身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據統計,2022年中越貿易額高達2349億美元,中國甚至連續18年為越南最大貿易伙伴。面對中國這一貿易“大腿,越南在一定程度上認清了現實,減少了對曾經那場中越戰爭的歷史抹黑。
用越南國防戰略研究所教授阮紅君少將的話來表述便是:“戰爭結束后,我們力求團結民族,消除仇恨,宣布越南愿意與所有國家成為朋友,愿意并有誠意在尊重彼此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談判和討價還價解決問題,以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但是,越南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施行的教育宣傳政策畢竟影響了一代人。這一代越南人,他們是如何看待中越之戰的呢?事實上,越南國內的戰后一代雖未經歷過戰爭,但也受到了戰后嚴重的經濟創傷影響,作為初期黎筍時代的宣傳體系下被教育成長的一批人,他們有被越南官方顛倒是非黑白的宣傳政策“洗腦”嗎?
根據胡志明市社科院2020民調統計顯示,越南國內的戰后一代(30-50歲人群),普遍接受最初的官方教育體系敘事,超過58%的越南人認同“保衛國家”說辭,畢竟就連河內國家大學戰爭研究所時至今日也依舊堅持“被迫自衛”說,其引用中國軍隊撤退時破壞基礎設施的數據(如炸毀428座橋梁),堅持認為中國軍隊是“侵略者”。
幸而,仍有33%的越南“戰后一代”能夠認清真實歷史,認為當時黎筍政府外交政策存在失誤,導致了中越戰爭的爆發。
三、歷史心結
事實上,不論越南官方的宣傳口徑如何變化,越南方面對中越之戰的失敗依然存在著不甘的情緒。這一點,從越南國防戰略研究所前副所長阮紅君少將的訪談內容中便可窺見。
阮紅君對采訪他的越南記者表示:我們主張“封閉過去”,但并不主張與過去決裂。歷史永遠活在民族的記憶中、越南人民的心中。經過四十五年,再回看北方邊界戰爭,人們開始更加冷靜、更加準確、更加全面地看待過去。越南“結束過去、面向未來”的觀點是一種人道的待人處事方式,以便和平生活建立在更新、更合適的原則和理念之上。
阮紅君少將的話看似客觀公正,但細細品來,卻不難發現,越南方面對那場輸掉了的中越戰爭始終有著歷史心結。其實,有諸多例子可以證明,越南至今仍對四十六年前的那場戰爭耿耿于懷。如2020年,中國企業在諒山投資建設戰爭主題公園引發當地民眾抗議,再如2014年中越合拍電影《穿越火線》因歷史表述爭議,在越南直接被禁映。
鑒于當今中國和越南的特殊關系,越南方面自然不會過分展露出其兇狠的獠牙,可是,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國人更應居安思危,我們不能忘記,四十六年前,是一批年輕的戰士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才換來了邊境的和平。
距離1979年2月17日爆發的那場中越戰爭已然過去了四十六年,越南與中國正式實現關系正常化也已經三十四年了。一代代年輕人在和平穩定中成長,也許很少有人能夠想到,就在他們出生的幾年前,幾十年前,邊境對面還能聽到槍聲,痛苦的過去必須被忘記,為更好的事情讓路,但忘記歷史是不可接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