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日本籍耶魯大學助理教授成田悠輔在一場新聞節目的采訪中的發言令人瞠目結舌:
“解決老齡化的唯一方法,是讓老年人集體切腹自殺!我是比較支持安樂死的?!?br/>
此言一出,聽者無不嘩然。
很多社交媒體上,“日本老人該不該為國自盡”的爭論迅速發酵,甚至有人調侃:“日本不愧是切腹文化發源地,連養老問題都要靠武士道精神解決!”
在當今這個文明與進步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世界,大多數人都在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包容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成田悠輔的話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打破了人們對正常思維的認知。
但荒誕言論的背后,是日本老齡化危機的冰山一角。
2025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兩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養老金缺口高達萬億日元,醫療系統瀕臨崩潰。
更諷刺的是,日本政府曾試圖將50萬老人“打包”送往中國養老,卻遭中國網友怒懟:“自家老人還沒養明白,憑啥養你們祖宗?”
這場“銀發海嘯”究竟如何形成?從經濟騰飛到人口雪崩,從“團塊世代”到“低欲望社會”,日本用70年時間,寫就了一部老齡化“史詩級悲劇”。
戰后奇跡:經濟騰飛與人口炸彈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
此時的日本就像一個被從“胖子”蹂躪而來的“小男孩”,經濟瀕臨崩潰,工業生產大幅下降,大量基礎設施在戰火中化為灰燼,人們生活困苦,物資極度匱乏。
更重要的是民族自信、民族精神被打擊的一蹶不振,幾乎每個日本人精神上都有一些殘缺。
但就在這戰后不堪入目的廢墟之上,一場人口爆炸卻悄然啟動。
美國占領日本后,為了在東亞插下釘子限制蘇聯,對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援助和政策扶持,幫助日本建立起了現代工業體系。
尤其是經濟改革、工業化浪潮與《優生保護法》的廢止,這“三板斧”劈下去,讓日本迎來史上最大嬰兒潮——1947至1949年出生的“團塊世代”,人口高達806萬。
朝鮮戰爭的爆發,對日本來說更無疑是一場 “及時雨”。
作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日本成為了美軍的后方補給基地,大量的軍事訂單紛至沓來,這使得日本的制造業迅速復蘇,企業開足馬力生產,經濟開始呈現出勃勃生機。
日本的汽車、電子、機械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大量出口到海外市場,這給日本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工業基礎。
到了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以年均10%的速度狂飆,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這繁花錦簇的表象下,燃燒的正是十幾年出生的“團塊世代”。
面對這種現象,日本政府瞬間體會到了挖掘“人礦”的快樂。
于是,他們更加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號召人們多生孩子。
那時候,日本社會彌漫著一種“人多力量大” 的氛圍,家庭都以生育多個孩子為榮。
在這種政策和社會氛圍的影響下,日本又迎來了一波生育高峰,從1966年的1360萬直接躥升為1967年的1930萬,此后一直到1974年的2000萬,生育率一直保持在2.1以上,人口數量迅速增長。
這些新增的人口為日后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成為了日本保持經濟的重要支撐。
但這繁榮背后也暗藏殺機,經濟發展竟然也成了日本青年最好的“避孕藥”。
城市化讓家庭結構從“四世同堂”變為“家庭核心”,女性被迫在職場與家庭間二選一;企業推崇“終身雇傭制”,男性成為“企業戰士”,每天工作14小時,無暇戀愛生子。
大家都在選擇奮斗,都相信拼命跑就會有個好前程,都想讓自己孩子一出生就在“大豪斯”里。
這是也經濟發展帶動民智啟蒙,從而令更多人選擇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傳統的“老婆孩子熱炕頭”。
結果到1975年,日本生育率開始跌破2.1的世代更替線,少子化已成定局。
如果說這還是比較溫和的人口出生率下跌,那么日本接下來的困局,就是年輕人破防之后的“紅溫現場”了。
泡沫經濟:最后的狂歡與崩塌
20世紀80年代,日本迎來泡沫經濟巔峰。
東京地價能買下整個美國,白領年終獎發奔馳,年輕人寧愿貸款也要一擲千金,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然而,先是美國和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日元一路升值,外部市場日本產品競爭力一路下跌,日本的制造業瞬間被打得找不著北。
制造業在當時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最能吸納人口,制造業被廢,日本很多工人都紛紛下崗,這就導致了更多的人涌入了金融業。
天天下大力的死工資,不掙就不掙了,我去炒炒股,這點錢不是分分鐘的事。
這種繁榮就像一個美麗的泡沫,看似五彩斑斕,實則脆弱不堪。
1989 年,日本央行開始加息,試圖給過熱的經濟降溫。
這一舉動怎么說呢。
一個截肢的人,大家都夾著他一起走,可能還看不出來什么,但只要有個人來踹他一腳,那么這個人一定會被踹倒下。
果然到了1991年,日本泡沫破裂,房價暴跌70%,企業大量裁員,終身雇傭制瓦解,這對年輕人的就業和收入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紛紛減少招聘,甚至大量裁員,年輕人找工作變得異常困難,許多人畢業后只能打零工或者從事一些低薪的工作,就算找到了工作,工資也很難有增長的空間,因為企業自身都在艱難生存,沒有多余的資金給員工加薪。
曾經風光無限的“團塊世代”此時也就剛剛四十出頭,也陷入了“中年危機”狀態。
年輕人淪為“就業冰河期一代”,蝸居網吧、啃老度日。
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日本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他們不僅要保證自己的衣食住行,還要償還以前對未來有憧憬時欠下的高額房貸、車貸。
在如此沉重的債務壓力下,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去養育孩子。
對于很多日本年輕人來說,談戀愛都嫌麻煩、費錢,指望他們生娃?不如指望日本真有奧特曼打怪獸拯救人口!
銀發危機:當老人成為“社會公敵”
網上經常有人嚷著中國老齡化嚴重,據2025年最新數據統計,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2202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6%。
而截至2025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達3625萬,占比將近三分之一,是中國老齡人占比的2倍多。
更扎心的是,企業為填補勞動力缺口,減輕成本壓力,甚至是為了找一些老年人好獲得日本政府補貼(說白了就是騙保),強制返聘70歲“低齡老人”。
老頭占著崗位不退休,日本很多年輕人連“996福報”都搶不到!
這就導致了日本一幕幕的“荒誕現實”。
東京便利店中,80歲收銀員顫巍巍掃碼,90歲出租車司機瞇眼找零,甚至就連坐牢都成了“熱門行業”——有老人為蹭監獄免費食宿,故意偷面包:“牢飯比養老金香!”
日本傳統文化標榜“敬老”,但現實卻是暗流洶涌。
2016年,一名男子闖入養老院屠殺19名老人,法庭上竟宣稱:“他們浪費社會資源,早該死!”
更魔幻的是,部分網友支持兇手,稱其為“為國除害”。
成田悠輔的“切腹論”正是這種情緒的極端體現。
他在電視節目上直言:“老人拿的養老金是年輕人血汗錢,他們活著就是拖累經濟!”
盡管遭國際輿論譴責,日本網絡卻涌現大量支持者:“切腹是武士的榮耀,老人應該主動犧牲!”
甚至還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地獄笑話——有日本網友建議舉辦“老年奧運會”,項目包括“輪椅競速”“假牙投擲”,獎金是——優先安樂死名額。
救命稻草:從“老人上班”到“中國養老”
面對這一切,日本政府并非毫無作為。
于是日本鼓勵銀發族再就業;引進菲律賓、越南護工,甚至研發養老機器人。
然而,70歲老人開出租車釀成事故、機器人護工把老人摔骨折的新聞屢見報端。
畢竟都老眼昏花的老頭老太太了,再讓他們上班,這著實有些“慘無人道”。
并且這種做法反而更加劇了日本職場中的惡性競爭,讓職場中的年齡歧視針鋒相對。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叫了一個外賣,你是希望一個二三十歲身強力壯的大哥給你送,還是一個七十歲走路都哆嗦的大爺給你送?
日本民眾紛紛嘲諷:“政府這是要把日本變成‘老殘窮’試驗田?”
就這樣,日本人又想到了另一個辦法。
2019年,日本某機構聯合山東康養集團,計劃3年內接收50萬日本老人來華養老。
消息一出,中國網友炸鍋:“南京大屠殺才過去幾十年,現在讓我們養日本老兵?”
迫于壓力,項目最終流產。
日媒也是哀嘆:“連中國都不要我們,老人只能切腹了!”
其實如果日本真的還想這么做的話,那建議日本拍部紀錄片——《老人與海:東渡中國養老記》。
日本的老齡化困局,本質是經濟、文化、政策的“三重絞殺”。
低欲望社會、職場壓迫、福利制度失衡,而成田悠輔的“切腹論”,不過是社會焦慮的扭曲投射。
但換個角度看,老齡化亦是文明進步的代價——醫療延長了壽命,和平消弭了戰爭,經濟保障了生存。
其實日本老齡化的困局,是給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一個案例,就像前文說的中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2.2億,這個數字未來還有上升的趨勢。
避免今天的日本,成為明天的我們。
參考文獻:
建議日本老人“一起切腹”被批“冷血”!耶魯教授觀點竟圈粉不少——環球網
耶魯教授語出驚人:“最終還要靠老年人集體自殺、一起切腹”——環球時報
日本教授稱老年人集體自殺是解決老齡化的唯一辦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