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春苗逢雨,萬物萌新,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如約而至。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在此背景下召開的兩會,承載著全國人民的熱切期待。
大人開會,小孩也關心。即日起,中國少年報·未來網以“兩會新聲 童向未來”為主題打造兩會“成長課堂”。在報刊網端用AI互動、虛擬主播、視頻新聞、沙畫漫畫等創新形式推出全媒體報道,既以童言童語講好“大國藍圖”,也以專業視角解讀“新政新聲”,既重點關注政府工作報告里的宏偉敘事,也把目光投向家庭餐桌邊親子共學的溫暖日常。在治國理政的運籌帷幄、建言獻策中,在護航成長的關注回應、你問我答里,一起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溫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為少年兒童的茁壯成長培根筑基!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3月5日北京電(記者 魏博閱 宋瑩瑩)今年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帷幕,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人工智能”“青少年身心健康”等成為代表委員們討論的高頻詞。
青少年已成使用人工智能產品主力軍
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在接受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采訪時說:“AI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為我們迅速打開一扇扇知識的大門。”
新學期開始后,中小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熱情持續上漲,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身穿花襖扭秧歌的人形機器人等,都成為課間熱門話題。北京市豐臺區第七小學少先隊員陳梓墨說:“我們學校成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區實驗校,這更加激發了我學習人工智能的熱情。”
陜西省西安市高新東區小學的董欣陽感慨:“人工智能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很多的便捷。”美術課上,輕點“AI生成”按鈕,充滿想象力的草稿,就能通過AI繪畫軟件轉化成風格多樣的作品,領略藝術的美感。數學課上,老師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立體圖形任意旋轉展開,抽象的知識立刻變得生動起來……
據2025年1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其中6至19歲網民占比達16.7%。到2024年底,我國共有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在國家網信辦完成備案,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49 億人,占整體人口的17.7%;其中6至19歲青少年用戶占比21.1%,20至29歲青年用戶占比41.5%。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逐漸被應用到學科教育、職業發展、心理輔導等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各個領域。青少年群體已成為使用人工智能產品的主力軍。
建議建立“青少年模式”,設置“安全圍欄”
隨著人工智能產品頻頻出圈,安全問題再次引發關注。全國兩會召開前,董欣陽同學給《中國少年報》寫信,表達了自己的困惑。“最近從新聞上看到電信詐騙事件,居然連泰國總理都差點兒被AI模擬別國領導人的聲音欺騙。AI是把雙刃劍,如何才能避免它被壞人利用,危害到我們呢?”
齊向東委員告訴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這次兩會他重點關注技術安全問題。他形象地比喻道:“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們正在努力發明更厲害的‘盾牌’和‘眼睛’。‘盾牌’就是能阻止壞人利用AI搞破壞的防護技術,比如可以識別假聲音、假圖像的軟件,讓詐騙分子的偽裝無處遁形。‘眼睛’則是能時刻盯著AI系統的監測技術,一旦發現有異常,就能馬上發出警報。我們還要培養更多懂AI安全的人才,他們能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同利用AI做壞事的壞人戰斗。”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AI生成內容存在‘幻覺’, 這使得AI生成的內容真假難辨。虛假信息可能被新一代AI循環學習,形成惡性傳播,影響公眾信任和社會穩定。”為此,他建議,國家建立動態更新的可信數據標簽體系,為信息打上“真偽標識”,并研發鑒偽工具定期清理網絡謊言,由中央網信辦等部門推出公共檢測工具,讓普通人也能一鍵識別AI造假內容。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青聯提交了《關于積極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確運用人工智能賦能青少年發展的提案》。提案建議,構建青少年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場景。建立開發內容審查系統,建立“青少年模式”,設置“安全圍欄”,從提示詞到生成結果全流程覆蓋,快速檢測并攔截不適宜內容。
“努力不讓一個孩子在人工智能時代掉隊”
提到人工智能,來自北京的少先隊員李若宸說:“現在關于人工智能,我能找到各類學習資源。我想,生活在偏遠山區和農村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有了解學習人工智能的渴望?”
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少先隊員張艾米說:“作為一個山區的孩子,目前我只能在網絡上了解到人工智能的事情,接觸的信息也相對較少。可不可以將人工智能課程納入我們日常的學習中呢?”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要求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其中,特別提到要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的支持力度,并提出城鄉學校要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共享教學經驗,共同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質量。”在全國兩會現場,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蘭臻通過中國少年報·未來網回答了學生們的問題。
全國青聯在提案中提到,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和農村存在使用不均的現象,城鄉青少年之間一定程度上存在“數字鴻溝”。
蘭臻委員也關注到了“數字鴻溝”的問題,她說:“目前,有很多鄉村學校在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師資、教學設施等一系列的問題。比如一些學校已經配備了多媒體教室,也配備了電腦,但缺乏會用的老師。”對此,一些學校正進一步加大對教師的人工智能培訓,很多城市地區的優秀教師會通過“手拉手”的方式,幫扶鄉村學校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技術應用。“我們也會利用網絡平臺,讓更多的鄉村教師獲取豐富的AI教學資源。比如教育部正在推動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蘭臻委員介紹道。
針對這個問題,全國青聯建議,將人工智能課程納入國家教育政策和課程體系,推動高校設置人工智能相關院系、課程,建立國家級青少年人工智能學習平臺,分層分類開發適合不同青少年群體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讓運用人工智能成為青少年人人可及的技能。同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偏遠地區、民族地區中小學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培訓。
蘭臻委員說:“總之,我們正積極推進教育公平,努力不讓一個孩子在人工智能時代掉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