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中國房價將迎來史詩級暴漲!”
某高校教授關于房價的預測引發熱議,在房地產深度調整的第五年,這一觀點猶如平地驚雷,瞬間點燃了市場的焦慮情緒。
當然,教授的預測也不是毫無邏輯。
首先是貨幣因素
央行最新數據:中國M2總量突破350萬億,相當于美國+日本總和,但CPI卻連續8個月低于1%。
錢去哪兒了?
2015年:M2增速13%,北上深房價平均上漲48%
2024年:M2增速9.5%,但CPI僅0.3%
當貨幣超發遭遇消費通縮,核心城市房產就是最后的“蓄水池”。
其次,供需逆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新生兒902萬,但1997-2003年出生人口年均超1700萬,這批人將在2025-2030年集中進入婚育高峰。當最龐大的剛需群體撞上最緊縮的土地供應,房價的彈簧即將反彈。
反對的聲音:
房價暴漲的核心邏輯需建立在供需失衡的基礎上,但當前市場的現實卻截然相反。
庫存高企,空置率觸目驚心
截至2025年初,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已突破7.4億平方米,疊加800萬套空置住房,相當于每16人便對應一套空房。
更關鍵的是,住建部數據顯示,中國現有住房總量可容納30億人,遠超14億實際人口需求。這種供過于求的局面,從根本上否定了房價長期上漲的可能性。
人口紅利消退,需求端持續萎縮
2023年中國人口正式進入負增長階段,疊加城鎮化率突破65%后增速放緩,新增住房需求總量已見頂。
以三四線城市為例,人口外流導致住房空置率攀升,部分城市甚至出現“鶴崗化”蔓延至省會郊區的現象。
即便是一線城市,年輕群體購房意愿也因高房價與收入增速脫節而顯著降低。
政策定調:從“救市”到“糾偏”
中央經濟會議明確將2025年政策重心定為“消化存量”而非“刺激增量”,通過城中村改造、保障房收儲等措施消化庫存約2億平方米。
這意味著,政策工具箱已從“托房價”轉向“穩民生”,暴漲失去了最根本的政策支撐。
部分學者以一線城市核心區房價“止跌”為據鼓吹暴漲,卻刻意忽略了市場的撕裂現實。
一線城市:核心區穩中有升,郊區加速“鶴崗化”
上海陸家嘴、北京海淀等頂級地段因產業與資源集聚,房價或維持5%以內的年漲幅,但遠郊“老破小”價格已跌破萬元/㎡,成交周期長達12個月。這種冰火兩重天恰恰印證了房價的居住價值導向。
三四線城市:跌穿成本價只是時間問題
缺乏人口與產業支撐的三四線城市,房價正回歸“居住成本價”——即建筑成本+地價+合理利潤。
新趨勢:從“拼地段”到“拼品質”
城市更新與好房子供應放量,推動改善型需求占比突破52%。未來,擁有優質物業、智能配套的住房將成為保值主力,而“老破小”則加速淪為負資產。
與其糾結漲跌,不如關注兩大核心問題:
1. 居住需求優先
當前二手房掛牌量激增,部分城市成交周期超12個月。購房者需優先考慮交通、教育等自住屬性,避免盲目追逐“低價資產”。
2. 長期持有成本決定投資價值
一線城市房產年均持有成本(物業費+折舊+資金利息)約3%-5%,若房價年漲幅低于此閾值,持有即虧損。因此,租金回報率與居住舒適度應成為買房的關鍵指標。
“房價暴漲論”本質是販賣焦慮的偽命題,在人口、政策、經濟的三重約束下,房地產正從“金融狂歡”轉向“民生工程”。
未來的市場,將屬于理性購房者與高品質住房——畢竟,房子終將回歸“住”的本質,而非資本游戲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