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80天重啟計劃》中的辭職發瘋戲火遍全網。
主角摘下工牌,朝領導大喊“不干了”“受不了委屈”。
如此美麗的精神狀態,演出打工人心之所想。
觀眾恨不得魂穿女主,體驗一把本色出演。
發瘋戲看上去很爽,但這場戲背后講的不只是職場,而是女性的處境。
《180天重啟計劃》用一種少見的視角,來表達“女性自由”。
吳儷梅,48歲,二婚。
(*吳越飾演中年版吳儷梅)
顧云蘇,28歲,剛和男友分手。
(*周雨彤飾演顧云蘇)
母女二人同時出現在醫院做孕檢。
顧云蘇沒懷上前男友的孩子,屬于有驚無險。
而吳儷梅確認懷孕,成了超高齡產婦。
接下來的場面自然是一陣雞飛狗跳,唇槍舌劍。
顧云蘇堅決反對媽媽生二胎。
吳儷梅堅持“我的身體我做主”,非要生。
因為這個決定,母女二人的矛盾,進入白熱化階段。
不過,轉機很快到來。
顧云蘇失業,交不起房租,只能搬到媽媽那里住。
她無法改變吳儷梅生孩子的決定,試圖尊重并接受。
與此同時,顧云蘇的外婆,也成了陪產行動的一員。
兩對不同類型卻同樣典型的東亞母女,匯聚一堂。
三人一邊繼續擰巴,一邊互相理解。
表達女性的“自由”,通常離不開女性的“反叛”。
劇中最能體現“反叛”精神的角色,是吳儷梅。
尤其是青年版吳儷梅,已經不能用“反叛”來形容了,準確來說是“離經叛道”。
(*周雨彤飾演青年版吳儷梅)
她在家人期待下,考上了大學。
如果順利畢業,大概會擁有光明的未來。
然而,她意外懷孕了。
或許打胎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吳儷梅不舍得。
孩子的爸爸顧康祺也承諾,會讓她重新上學。
于是吳儷梅不顧家人反對,退學結婚。
未婚先孕,在外人看來就是丑事一樁。
吳爸爸沒有出席婚禮,媽媽即便到了現場,也不停數落女兒。
吳儷梅得不到家人的祝福,委屈得眼淚都快忍不住了。
可她堅持讓來賓看到自己的笑容。
因為這是她大喜的日子,她就是想笑。
看到這兒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小婦人》中,喬與梅格的一段對話。
喬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獨立女性”。
她始終堅持“愛情不是女人的全部”。
于是喬竭力反對梅格嫁給窮小子,認為她應該去當演員搞事業。
但“獨立女性”并不意味著“女人不應該有愛情”。
梅格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
所以她告訴喬,“我的夢想不同于你,不代表它們就不重要。”
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吳儷梅的行為是脫軌的。
但對于她本人而言,這個選擇就是19歲的吳儷梅最想要的。
畢竟,沒有人能肯定,哪種選擇絕對正確。
梅格和吳儷梅都行使了選擇的權利,選擇了同樣的道路,卻沒有相同的運氣。
梅格的丈夫,實現了她擁有幸福家庭的愿望。
顧康祺卻逐漸忘記了當初的承諾。
吳儷梅幻想中的嶄新生活,只剩下幻想。
夫妻金錢地位失衡,長期手心朝上,讓她失去自尊。
把時間奉獻給家庭,只能從丈夫孩子身上尋找價值,讓她失去自我。
等她察覺到自己開始不自覺討好丈夫時,殘存的自我意識開始呼救。
吳儷梅開始訴說自己的需求。
她羨慕獨自談業務的職業女性。
她想上學。
她想實現自我價值。
可無論她的聲音多大,吶喊的頻次多高,顧康祺都聽不見。
于是吳儷梅迎來人生的第二次反叛,離婚。
這個選擇,同樣不被理解。
顧康祺人長的帥還上進,賺到的錢都拿回家里。
作為一個男人,他似乎超過了一大部分人。
但實際上,作為伴侶和父親,他并不合格。
顧康祺用錢來替代他的愛與尊重,代替他對孩子的陪伴。
他在婚姻關系里,無意識中顯露的輕蔑,碾碎了吳儷梅的人格。
就憑這一點,足以成為離婚的理由。
女性提出離婚,并不一定非要遭受家暴或出軌。
精神上的傷害,與身體傷害同樣可怕。
當時的吳儷梅只能用這種極端的方式,才能讓顧康祺不再裝聾作啞。
不過,我個人認為,導演對這個部分的處理不太合理。
吳儷梅在爆發之前,遭受到的是長期忽視。
顧康祺的態度轉變,也是潛移默化的過程。
兩人的靈魂已經無法共鳴,婚姻早已變質。
就算吳儷梅在不離婚的狀態下找回自我,兩人也很難回到最初的樣子。
但導演呈現時,只疊加了幾個日常交流的場景。
前期鋪墊不足,沒有呈現吳儷梅的真實處境。
由此導致她原本充分的離婚動機,從觀感上缺乏說服力。
相比之下,吳儷梅的第三次反叛,顯得直觀且清晰。
她想生孩子面臨著很多問題。
不僅會遭受到出版社辭退,生育風險也會更高。
可48歲的吳儷梅,做決定不是靠一時沖動。
她早已經衡量過自己的身體狀況。
和第二任丈夫也有足夠的積蓄。
從來沒有想過讓女兒幫忙承擔。
吳儷梅的每次反叛,都用力的表達“我想要”而不是“我應該”。
她的人格魅力,在于她是一個非常注重“自我”的人。
努力做自己的同時,也在教會顧云蘇免受世俗的規訓。
劇中有一個情節很有意思。
顧云蘇小時候參加作文大賽,要求吳儷梅打扮成她作文中長發、淡妝、穿著素雅的仙女。
結果吳儷梅半道兒和人打架,衣服爛了,頭也禿了。
她隨便在路邊攤置辦了一身,還買了個爆炸頭假發。
這一身兒裝扮,導致顧云蘇在學校丟了大臉。
但吳儷梅卻告訴她,爆炸頭、高跟鞋、穿亮片裙的也是仙女。
顧云蘇在潛移默化中,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知。
她又反過來向吳儷梅輸出做自己的勇氣。
吳儷梅喜歡去舞廳跳舞,那樣可以讓她感覺到自信與快樂。
可她害怕影響顧云蘇,決定不再去舞廳。
顧云蘇卻告訴她“我喜歡你開心”。
吳儷梅害怕太過自我,會有人說閑話,會讓女兒受委屈。
顧云蘇說“你不要改變自己,而是讓他們閉嘴”。
吳儷梅做自己的勇氣,一半來源于自己,一半來源于女兒。
她們互相救贖,也有著東亞母女的典型矛盾。
顧云蘇沒了工作,沒了男友,無處可去。
媽媽也即將成為別人的媽媽。
她很無助也很害怕,選擇回到媽媽身邊找安慰。
吳儷梅本是關心,可開口又成了數落。
母女倆又唇槍舌劍,句句狠戳對方軟肋。
上頭時口不擇言,事后又開始后悔。
雖然顧云蘇經常說狠話,卻不允許媽媽在外人那里受委屈。
顧康祺離婚多年后,仍然不明白離婚原因。
顧云蘇聽到親爸挑撥離間,當場暴起為親媽發言。
她嘴上極力反對吳儷梅生二胎。
背地里天天跑到醫院,咨詢超高齡產婦的潛在風險。
她不理解吳儷梅為了生孩子,辭掉出版社的工作。
后來親自帶著禮品,去給出版社領導賠罪。
卻得知吳儷梅不是辭職,而是被辭退。
于是聯合外婆當場報仇,痛罵領導。
還拿起法律武器,進行勞動仲裁。
東亞母女的擰巴,在吳儷梅和外婆身上更加明顯。
如果說吳儷梅是個理想化的自由女性。
外婆則是被規則束縛的傳統女性。
她既看不慣女兒的離經叛道,又無法徹底割舍母愛。
外婆出席了吳儷梅的婚禮,卻還在嘴上數落女兒沒臉沒皮。
可當她聽到有人在婚禮上嚼舌根,上去就祝他們斷子絕孫。
外婆表面不贊同吳儷梅的婚姻。
后來卻帶著家人上門,震懾顧康祺。
(*顧云蘇小姨)
外婆當初因為賭氣,錯過了顧云蘇出生。
得知吳儷梅懷上二胎,她趕緊過來陪產。
只不過她的愛很強勢,也很笨拙。
她認為大牌妊娠油成分不安全,強行換成菜籽油。
怕空調吹多了生病,偷偷關上,結果把吳儷梅熱醒。
怕女兒上廁所摔倒,每次都蹲守在廁所門口。
等吳儷梅上完廁所,外婆會沖進去檢查顏色。
可外婆的愛,成了吳儷梅的負擔。
最終,她只能退出陪產計劃。
臨別時,她特意穿上了女兒買的衣服,拍了張合照。
照片上的吳儷梅和外婆中間,有道永遠無法彌補的裂痕。
正如她們的母女關系一般,保持在不遠不近的距離。
遠一點會互相想念,靠太近又會讓身上的刺,扎傷彼此。
遺憾的是,外婆這次依舊沒等到外孫出生。
外婆去世后,暫不知情的吳儷梅通過手機,發來了一連串道歉消息。
道歉內容,一直從當年輟學,到后來離婚。
吳儷梅知道,外婆的口是心非背后,藏著很多愛。
三代女性,從不同角度,詮釋著“母親”與“女兒”。
當然,48歲女性懷孕的劇情,一定會有些爭議。
輕喜劇的風格,也會出現一些不夠“現實”的情節。
真要深究,缺點和槽點能找出一堆。
劇集的表達重點,是“女性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選擇自由和不負責任的區別在于,有沒有做好承擔后果的準備和能力。
導演塑造的吳儷梅,是一種不具有普適性的理想化范本。
現實中并非所有人都像角色一樣,擁有編劇設定好的充分條件。
但“女性自由”的主題,足以讓這部劇得到7.9的評分。
她們可以自己選擇結不結婚。
也可以自己選擇離不離婚。
更可以自己選擇是否生育。
今天就說到這里。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梅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