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市場占據著優勢,但從長期看,中國車企卻面臨重資產在俄投資的巨大壓力。
文 /《汽車人》齊策仁
汽車資產跨境投資這種事,多數時候不是施壓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美國的制造業回流嗓子都喊啞了;俄羅斯不斷施壓中國車企,別光顧著賣車,敦促后者在俄羅斯投資設廠,順便把供應鏈遷過來。兩者都采取了“負激勵”的做法,也都很努力,但事實都在走向反面,而且回頭希望渺茫。
手段多樣,目的一致
2月5日,俄羅斯工業貿易部部長阿里哈諾夫表示,三個中國品牌卡車存在缺陷,需要對這些產品實施更嚴格的認證檢查。過了5天,俄羅斯技術法規局宣布取消陜汽重卡某款產品的認證,禁止該產品在俄銷售。俄羅斯已經進口該款卡車1.5萬輛。
1月16日,俄羅斯一家汽車媒體組織了專門針對中國17個品牌的大測試,測試點多達26個地區。測試結果是5個中國品牌零部件容易生銹,壽命不及德系產品的一半,這5個品牌并未曝光。但是該媒體表示,吉利、哈弗、一汽、廣汽、歐蒙達(奇瑞在海外的子品牌)、長安、坦克、長城等品牌的零部件耐腐蝕性是達標的。
其實去年下半年俄羅斯媒體就發動了輿論攻勢,一些出租車司機和個人消費者表示,發動機壽命只有5到7年,也有說電池不耐俄羅斯的低溫。
這些行政令、小作文,和去年10月份起將報廢稅提升到85%一起,成為阿里哈諾夫工作努力的證據。
2024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報廢稅,就是為了封堵中國品牌的平行進口通道,只讓中國品牌走法人批量進口渠道。
“汽車人傳媒”在《G7對華金融制裁,中國車企面臨匯兌風險》一文中提到過,在2024年5月份的俄羅斯汽車工業展上,總理米舒斯京因為拉達三款車的方向盤都從中國進口,批評了阿里哈諾夫,強調本土生產的必要性。
別說當時阿里哈諾夫上任剛上任不足兩周,就算再給5年他也難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壓根不是某個政府官員或某個政策的方向問題。
阿里哈諾夫當然對此有數,但他仍然非常賣力地實施國產化計劃。泥地里當然不會憑空長出本土汽車供應鏈。他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吃到市場紅利中國車企,到俄羅斯建廠,用了很多手段,全都是施壓,沒有一個從正面鼓勵和吸引的手段。這正說明阿里哈諾夫缺乏合適的工具。
當然,截止到現在,國產供應鏈和本地化整車生產,都幾無寸進。這也是意料之中的。
積極出口,消極建廠
2024年,俄羅斯汽車銷量155萬輛,同比增長48%,相當于戰前2021年水平的92%。2025年1月份,俄羅斯汽車銷量8.8萬輛,同比增長10%。
2024年,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量是115.8萬輛,和去年夏天的預測非常接近。
其中,奇瑞32.5萬輛,長城22.2萬輛,吉利19.8萬輛,長安10.3萬輛,江淮3.1萬輛,理想2.3萬輛,廣汽2.0萬輛,東風1.3萬輛,一汽1.2萬輛,北汽1.1萬輛,其余賽力斯、比亞迪、上汽等都低于2500輛。前10名占據中國對俄出口的82.6%。
以上集團銷量合并了旗下所有子品牌,包含了本地化生產(合資、獨資)和大貿、平行進口。
雖然中國品牌在俄羅斯市場的市占率為74.8%,我們也曾經估算過,如果從價值鏈角度看,占有率可能超過9成。現在更堅定了這一看法。
與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占據主導地位不同,中國車企對于在俄羅斯組織本地化生產相對冷淡。即便俄羅斯工業貿易部想盡了辦法催逼,中國車企態度迄今看上去沒什么改變。
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全工藝工廠,仍然只有長城的圖拉工廠一個獨苗。該廠2014年開工,2019年6月投產,設計產能15萬輛,其中一期產能8萬輛。目前二期尚未開工,即長城并未完成當初的在俄產能設想。而長城已經是推進在俄重資產部署最積極、最堅定的中國品牌。在2012年,長城就在莫斯科附近投建了KD工廠。
奇瑞曾經試圖合資生產,但由于合作伙伴的原因放棄了。而江淮則成功實施了合資、授權生產的路線,去年其在俄銷量的2/3都是合資出品(莫斯科人牌)。
中國乘用車品牌當中,還有少量KD工廠,但產量都比較低,現在是否還在用,非常成疑。
吉利和奇瑞,2024年11月傳聞在新西伯利亞和伊爾庫茨克等地建立工廠的打算。不過,這些傳聞從未獲得品牌官方證實。即便真的存在規劃,從傳聞走到現實,也需要漫長的時間。因為這里是俄羅斯,其他廠家估計都被長城圖拉工廠漫長的5年建設周期嚇到了。
越努力,越失敗
有意思的是,奇瑞、哈弗、長安在哈薩克斯坦的前首都阿拉木圖部署了本地化產能。更有意思的是,并非是三家工廠,而是三個品牌在同一家工廠生產。該廠2024年底完成土建,目前正在進行生產設備調試,預計將在今年4月投產,設計年產能9萬輛。目前計劃生產的9個車型(三個品牌各占3款),全部得到政府批準。
該廠還計劃作為大型樞紐,不斷新增汽車零部件生產體系(供應商投產)。俄羅斯夢寐以求的本地化生產+供應鏈配套落地,哈薩克斯坦輕易就實現了。而且,這些產能有一半出口俄羅斯。
哈薩克斯坦將中國品牌的前置產能拉到自己這邊,利用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的關稅優惠政策對俄羅斯出口。俄羅斯當然了解這一點,報廢稅就是用來補歐亞聯盟的關稅優惠窟窿。
俄羅斯利用自身市場規模吸引產業鏈落地,到目前為止沒有達到目的。直接原因在于俄烏戰爭導致的經濟大起大落、貨幣匯兌困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固有的產業和貿易政策朝令夕改。而急于拉產能的行政和稅收手段,又成了“政策不穩”的新證據,可謂越努力越失敗。
但再往深一步,考慮一下為什么阿里哈諾夫只試圖用“負激勵”手段實現目標,他難道不懂鼓勵和拉攏政策(比如土地、稅收優惠和建廠補貼),以及更長效的營商環境改善、政府服務能力提升,更具吸引力嗎?
明白和做到當然是兩碼事。長效手段而言,別說阿里哈諾夫,就算普京和米舒斯京親自推動,都無濟于事。因為政府工作方式和政策風格,是基本經濟生態塑造出來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對此并無直接干預能力。
而看似相對容易的短期手段,現在也沒辦法,因為整個俄羅斯經濟都被戰爭綁架了。2024年俄羅斯軍費占據聯邦政府開支的41%,不過這是烏克蘭方面給出的數據。俄羅斯自己稱2024年軍費占據財政預算的30%。
不管是41%,還是30%,都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地方政府更沒有能力為了吸引外企投資而做什么經濟上的承諾。
當然,沒錢可能是暫時的。從俄羅斯人的本性上來說,他們的思路可能是,你到我這賺了這么多錢,還不按我的意愿從事,那么你將得到鐵棒而不是糖果。
眼下這些措施都相當軟性,遠遠稱不上“鐵棒”,是因為俄羅斯當前絕無可能離開中國汽車出口。俄羅斯可以動用小手段讓中國品牌少賺點,一旦后者無利可圖就要跑路,那么俄羅斯市場就要傻眼。保留隨時撤退的決策空間,沒有重資產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現在知道為什么大家不愿意在俄建廠了吧。
值得注意的是,歐美日(參數丨圖片)韓車企確實全部撤離了在俄工廠,說丟棄也不為過。但是2024年他們依靠各種貿易手段,在俄銷售得到有限恢復。
2024年,在俄銷量高于1萬輛跨國品牌有豐田(2.5萬輛)、大眾(1.7萬輛)、現代(1.7萬輛)、起亞(1.6萬輛)、寶馬(1.2萬輛)。而且,2023年12月放棄在圣彼得堡工廠(以1萬盧布的象征性價格)的現代,近日突然宣布要重啟該工廠。
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占優的局面,短期內沒什么問題。即便戰爭以某種方式停火或者達成協議,幾年內也不會改變這一點。因為西方車企回到俄羅斯需要花上一段時間。
但在這個過程中,俄羅斯面對中國車企的籌碼,不會像今天這么少,惡心人的花樣也會更多一些。
從長期看,中國車企仍然面臨重資產在俄投資的巨大壓力。所有的不便和不可預測,也都可以和潛在經濟利益相權衡,就看中國車企是否在此做長期打算了。畢竟2008年中國車企被變相趕出俄羅斯,記憶猶新。【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