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9日,在寒風凜冽中,紅軍毅然離開遵義,揮師北上。
1月27日下午,中革軍委抵達土城鎮。土城,是一個位于川黔邊界的小鎮,四周山巒環繞,地勢險要,宛如一座天然堡壘。道路兩側均系山谷地帶,如果追兵孤軍深入,紅軍便可以利用兩邊山谷的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合圍夾擊殲滅該敵。
土城鎮
這個時候,紅軍截獲了川軍潘文華的26日電令,獲悉川軍郭勛祺部也尾追而至,只有4個團的兵力,人數并不多,而且川軍素有“雙槍兵”的說法,戰斗力不高。毛主席敏銳地察覺到,殲滅敵人的機會來了。
他決定,利用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對尾追的川軍實施合圍夾擊。于是迅速制定了周密的部署:紅1軍團繼續北上,目標直指赤水城,力求打開北上通道;紅3軍團的3個師和紅5軍團的2個師則負責占領土城鎮以東地區,嚴陣以待,迎擊來犯之敵??偹玖钪斓掠H自指揮紅3軍團,參謀長劉伯承坐鎮紅5軍團,穩定戰場局勢。
次日拂曉,土城戰役打響。豐村壩、青崗坡硝煙彌漫,槍炮聲震耳欲聾。紅軍將士奮勇沖鋒,往復沖殺。然而,戰況并不樂觀。紅軍從俘虜的番號中發現原來的情報有誤,川軍不是4個團6000多人,實為6個團萬余人,還有后續部隊,且裝備精良,戰斗力很強。在兵力和裝備上,敵軍占據絕對優勢,紅軍逐漸陷入困境,遭受嚴重挫折。
郭勛祺
面對危機,毛澤東果斷下令,通知紅1軍團迅速返回增援。然而,紅1軍團已沿河右岸北上,奔襲赤水城,一時難以趕回。局勢愈發危急,敵人突破紅5軍團的陣地,搶占戰略要地,步步緊逼土城鎮,甚至逼近中革軍委指揮部前沿。山后便是赤水河,若無法頂住敵人進攻,紅軍將陷入背水一戰的絕境。
指揮部內,氣氛凝重。毛主席眉頭緊鎖,來回踱步。他深知,此刻紅軍已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必須當機立斷。突然,他腦海中閃過一個身影——陳賡。
陳賡,這位來自湖南湘鄉的猛將,出身將門,祖父為湘軍將領。他畢業于黃埔軍校一期,參加過南昌起義。1931年11月,他擔任紅四方面軍12師師長,屢立戰功,后因傷赴上海治療。1933年8月,陳賡來到中央蘇區,擔任紅軍步兵學校校長。后來,中革軍委將幾所軍事學校合并,成立紅軍干部團,陳賡出任團長。
陳賡
1934年10月,他率干部團隨紅一方面軍踏上長征之路。干部團人才濟濟,裝備精良,戰斗力極強,堪稱紅軍中的一把利刃。
毛主席當即下令:“通知陳賡,讓他帶干部團向敵人發起反攻,務必堵住敵人的進攻!”
陳賡臨危受命。他趕到戰場,仔細察看地形后,命令營長韋國清組織迫擊炮,猛烈轟擊敵人的機槍陣地,壓制敵軍火力;同時親自率領頭戴鋼盔、手握刺刀的干部團1營、2營,向敵人發起勇猛沖鋒。
戰場上殺聲震天,刺刀在陽光下閃爍寒光。干部團戰士如猛虎下山,銳不可當。敵軍陣腳大亂,潰不成軍。下午2點多,紅1軍團第2師及時趕到白馬山增援。干部團與紅1軍團緊密協同,連續反擊,重創敵軍。
站在山頭上指揮戰斗的毛主席,看著節節敗退的敵軍,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贊許道:“陳賡行,可以當軍長!”
此后,毛主席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超凡智慧,指揮紅軍上演了四渡赤水的軍事奇跡。接著,紅軍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一次次突破敵軍重重封鎖,最終跳出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