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臺法院發揮“理說”黨建品牌引領作用
把“法、情、理”說到群眾心坎上
桓臺縣人民法院果里法庭,作為基層司法的前沿陣地,積極響應“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要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創新性的“理說”黨建品牌,將“法、情、理”深度融合,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書寫了新時代司法實踐的新篇章。
“理說”黨建品牌,是果里法庭在深入剖析司法工作特點和群眾需求的基礎上,精心打造的一項特色工作。其中,“理”取“果里”之“里”的諧音,寓意著“法理、 道理、情理”的深刻內涵。果里法庭的法官們深知,在處理案件時,單純地依靠法律條文往往難以達到最佳效果。只有兼顧法理、道理、情理,才能實現真正的公正與和諧。因此,他們始終堅持“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辦案原則,將嚴格規范、公平正義與熱情周到、主動暖心的服務理念融為一體,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
“說”,則是“理說”黨建品牌中的另一個核心要素。它不僅是法律程序層面的溝通工具,更是法治精神和人文關懷的體現。果里法庭的法官們深知,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更是傳遞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他們始終注重語言的藝術性和感染力,通過耐心細致的傾聽、深入淺出的解釋、真誠感人的勸導,努力搭建起理性與情感的橋梁,讓當事人雙方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達成和解。這種“說”的智慧,不僅體現了司法的溫度,更彰顯了新時代司法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在具體實踐中,“理說”黨建品牌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實踐價值。果里法庭的法官和調解員們堅持“到田里說、在村里說、來家里說”的工作原則,深入基層一線,走到群眾身邊去。他們走進田間地頭,與農民朋友面對面交流;他們走進村莊社區,與基層干部和群眾共同探討矛盾糾紛的解決辦法;他們走進當事人家中,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案情、化解矛盾。通過這種接地氣的工作方式,果里法庭成功地將許多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有效維護了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
同時,“理說”黨建品牌還注重“說法、說理、說情”的有機結合。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果里法庭始終堅持法、理、情的統一。他們不僅關注案件的法律效果,更注重案件的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在依法裁判的基礎上,法官們還會結合案情和當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耐心細致的說理和勸導。他們通過講述法律條文背后的道理和情理,讓當事人明白法律的真諦和司法的價值所在。這種“說法、說理、說情”的方式,不僅增強了裁判的可接受性,也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此外,“理說”黨建品牌還倡導“你說、我說、他說”的多元解紛機制。果里法庭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推動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民間借貸、婚姻家庭等類型化糾紛的預防化解機制建設。他們與司法行政、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建立訴調對接機制,與大蒜協會、辣椒協會等行業組織暢通聯絡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同時,他們還集約集成鄉鎮社區干部、網格員、法律工作者等解紛力量,構建起多元化解紛體系。通過這種“你說、我說、他說”的方式,果里法庭成功地將許多復雜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線,有效減輕了上級法院的辦案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理說”工作法在實踐中還涌現出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案例。如一起因老人去世引起的繼承糾紛案件中,三兄弟因爭奪父親留下的房屋而產生矛盾。在調解員耐心細致地調解下,三兄弟最終握手言和并當場過付。這個案例不僅體現了“理說”工作法的強大生命力,也彰顯了新時代司法工作者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理說”黨建品牌的創立和實踐是桓臺法院果里法庭在新時代司法實踐中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創新,它不僅推動了矛盾糾紛的實質性化解,也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滿意度。未來,果里法庭將繼續深化“理說”工作法的實踐應用,不斷完善和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手段,努力將每一個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為構建和諧社會、法治社會貢獻更大的力量。(王迪迪)
弘揚憲法精神
構建和諧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