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國民營經濟風向標的馬云,在2025年的春天,終于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這場轉折,和過往他所經歷的,外灘金融峰會的風波、螞蟻的上市折戟、阿里的反壟斷調查,全然不同。
這場轉折,是關乎企業家命運與時代脈搏共振的轉折。2月17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久未露面的馬云與任正非并坐第一排。
這個同框畫面所引發的行業震動,其實絲毫不亞于六年前外灘峰會的那一聲驚雷遜色。它就像是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顆巨石,猛地激發出層層漣漪;讓人不由地為之側目。
人們看到的,不僅是兩位商業巨頭處于同等地位,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征:當阿里的股價從低谷開始反彈,達到了50%的時候;當馬云穿上帶有集團標志的馬甲,出現在園區的時候;當蘋果選定阿里作為AI合作伙伴的時候。這些看上去較為分散的事件,在2025年的春天,相互串聯成了清晰的信號——那個曾經被質疑為“資本家”的馬云竟然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者”的姿態重新回到了舞臺的中心。
一、外灘風波:傲慢與代價
時間倒回2020年10月,上海外灘金融峰會。彼時的馬云身披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的光環,當著監管層的面拋出驚世駭俗的論斷:"銀行是當鋪思維""中國金融沒有系統性風險,因為根本沒有系統"。這場21分鐘的演講,如同投向金融監管的深水炸彈。
后果來得比想象中更為猛烈,上海外灘金融峰會過去三天后,螞蟻集團上市被緊急叫停,直接創下了全球最大IPO的幻滅紀錄;緊接著阿里遭遇了反壟斷調查,其市值蒸發超萬億。在輿論場上,“萬惡的資本家”“嗜血高利貸”等標簽鋪天蓋地,甚至連西湖邊的螞蟻總部都被戲稱作“當代黃世仁老巢”。
這場危機,暴露了三個嚴重的問題:對監管界限的誤判,對輿論反噬力量的忽視,以及對政商關系復雜性的低估。
當馬云嘗試以“創新”這桿大旗為金融套利模式開辟道路的時候,忽略了金融安全乃是國家核心利益那道紅線中的紅線。30億的資本金憑借ABS杠桿,竟能撬動出3000億的放貸規模,這樣的金融游戲,其實顯然已經觸動了監管的神經。
"花唄""借唄"讓年輕人陷入消費陷阱的爭議,在共同富裕的時代主旋律下更顯刺耳
正如當時新華社評論:"沒有馬云的時代,只有時代的馬云。"這場風波給所有企業家上了一課,從來沒有"大到不能倒"的神話,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高懸,順應國家意志才是生存之道。
二、政策轉向:"滅火"到"點火"
2025年的民營企業座談會;與2018年的那一場紓困救急的會議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高層憑借著三個“沒有變”,定下了這樣的基調:支持民營經濟的方針未變;基本經濟制度未變;“兩個健康”方向未變。在這記“定心丸”的背后其實蘊含著應對全球變局的深謀遠慮。
國家現在非常緊迫地想要實現科技突圍。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一直在加強,先是芯片供應直接給我們斷掉了,接下來又嚴格禁止AI算法出口,這樣一來,中國產業鏈上關鍵的薄弱部分就很明顯地暴露了出來。實際上打破這個僵局的關鍵確實就長在民營企業身上——宇樹科技在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占了大概七成的份額,DeepSeek開源大模型的性能能和GPT-4掰手腕。這些例子表明,民營企業就是沖破硬科技困境的重要力量。
經濟轉型刻不容緩:當房地產泡沫難以為繼,以AI新能源商業航天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就成為了破局的關鍵。
座談會上,90后創業者王興興能與任正非并肩而坐,正因其掌舵的宇樹科技展現出"新質科技小巨人"的爆發力。
這種轉變,在杭州尤為明顯:從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到《黑神話·悟空》打破國產3A游戲的魔咒,這座“準硅谷”正在上演科技創新的奇跡。
信心重建極為重要:讓馬云“重回牌桌”,這樣的布局釋放出了最為明確的信號——只要能夠與國家戰略做到同頻共振,就算是曾經犯過錯誤的“老將”也依然能夠重新獲得信任。
正如華為的任正非在座談會上所強調的那樣,“未來五年,是中國科技產業的生死關鍵期,而且民企必須要成為在全球范圍內技術規則的制定者。”,這種表態與阿里宣布3800億投入云計算和AI硬件設施形成呼應,展現出民營企業與國家戰略的高度協同。
三、任馬同框:太極拳與長線思維
座談會上,任正非與馬云的并排而坐,堪稱史上最具有象征意義的畫面。其實公眾對任正非和馬云的這種態度差異,本質上源自于二人對于政商關系所抱持著的不同理解。
任正非的智慧在于“不找市長找市場,將市長視作客戶”。當被問及公關策略時,他直截了當地說:“公關部門需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大致六成是正面評價的,四成是負面評價的,唯有如此,才是健康的輿論氛圍。”這種底氣源自華為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發投入,只有用鴻蒙系統、5G芯片這樣的硬實力才能贏得在牌桌上說話的權利。再看看另外一些企業,它們一旦遭遇公關危機就刪除帖子、管控評論,結果反倒失去了公眾的信任。
馬云的轉變,具有更深刻的啟示意義。從外灘演講時的那種鋒芒畢露,到座談會上的這份低調沉穩,這個曾經高呼“銀行若不改變,我們便去改變銀行”的顛覆者,正在認真學習“硬科技信仰”。當阿里宣布以千億資金投入AI于云計算領域時,當螞蟻集團轉型致力于將數字科技服務于實體經濟之時,昔日的“平臺經濟代言人”,正逐漸蛻變成為“新質生產力旗手”。這種變化并非一蹴而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待不同事物態度上的明顯轉換。如今他更加注重實際應用與長遠發展,展現出一種全新的姿態。
這種轉變,在技術布局上尤為明顯:全球最大的AI開源社區Huggingface榜單顯示,排名前十的開源大模型,基本上全部是基于阿里通義千問(Qwen)進行二次訓練。
這種技術積累,其實正是蘋果選擇阿里作為中國區AI合作伙伴的關鍵——Qwen2.5的小模型,完美契合了iPhone的內存限制,而且阿里云的技術支持團隊,能夠為蘋果提供全鏈路的解決方案。
四、杭州樣本:硬科技信仰的勝利
座談會座位安排,暗藏著一些微妙之處:在馬云身旁,并非是那些互聯網領域的新貴,而是寧德時代的曾毓群;以及飛鶴集團的冷友彬等制造業方面的巨頭。這種座位安排,與杭州的逐步崛起相互呼應;也揭示出了區域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在杭州這座“準硅谷”中正展現出新舊動能轉換的奇妙景象:宇樹科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登上了春晚舞臺;DeepSeek開源的大模型性能可與GPT-4掰手腕。就連傳統的養豬企業也開始轉變,著手開展進行生物醫藥方面的制造與研究。
"杭州六小龍"的爆發絕非偶然,"放水養魚"的營商環境才是關鍵——國資引導基金敢投早投、人才政策"不問出身";更有"硬科技信仰"的企業家精神:王興興抵押房產研發機器人、梁文鋒在算法實驗室吃睡三年。
這種生態的培育,在阿里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從2023年,阿里內部進行反思“回歸客戶價值”,到2024年,以“硬科技”姿態重新回到大眾視野,接著到2025年,與蘋果達成了AI方面的合作,阿里的轉型驗證了一個真理:企業的命運始終和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就像馬云在阿里集團二十周年致辭里講的那樣,“AI將會造就一個偉大的時代,AI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AI時代將迫使各個領域快速發展。”,這種認知上的轉變,正是杭州從"電商之都"向"中國硅谷"蛻變的縮影。
五、終極拷問:民企如何穿越周期
從外灘風波到座談會亮相,馬云的"過關"給了所有企業家三點啟示:
首先,紅線意識相較于商業邏輯而言更為重要。當阿里公布將3800億投入到云計算和AI基礎設施領域的時候;《新聞聯播》以“民營企業正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這樣的表述來定下了基調。這種轉變表明:金融安全、數據主權以及反壟斷,這些都屬于國家的核心利益范疇,企業家務必構建起“政治資產負債表”。
其次,硬實力才是真正的免死金牌。當比亞迪憑借著刀片電池在全球范圍內一路橫掃之時,以及華為利用5G專利來進行反制封鎖之際,他們所擁有的議價權和站上牌桌說話的底氣全部源自于硬技術構筑的護城河。阿里的港股在過去一個月里的漲幅超過50%,這其中不僅有AI應用爆發所帶來的利好,更是市場對其技術轉型的一種認可。
最后,與時代共舞,方能基業長青。座談會之后阿里的種種跡象都在表明,這個“消失”了整整四年的顛覆者,正在用行動詮釋何為“二次創業”。而且馬云以這種姿態回歸,在宏觀經濟承壓的背景之下,就更具有提振市場預期的重要作用。
值得玩味的是,在馬云重獲信任之際,某些企業正漸漸失去入場券。曾經叱咤風云的房地產企業幾乎"團滅",被80后的梁文鋒、90后的王興興取而代之。這種更替,揭示出這樣一種殘酷且清晰的現實:在人均GDP達1.2萬美元的這個關鍵節點上,只有那些把論文實實在在地寫在車間之中,將代碼緊密地融入產業鏈之內,憑借硬科技成功打破封鎖的人,才能夠有資格品嘗到春天的果實。
此刻回望外灘風波,仿若隔世。在2020年的那個冬天,曾被千夫所指的馬云,于2025年的春天,完成了華麗轉身;這種轉變,既是個人命運的重塑,也是中國民營經濟轉型的縮影。當杭州西溪園區的櫻花再度綻放時,人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家30年的沉浮錄,更是一個國家在科技突圍道路上的堅定腳步。
馬云與任正非的并坐,既是和解,更是警示:在中國,從來沒有永遠的“首富”,只有永遠的“首責”。這個責任,是科技報國的赤子心,更是產業興邦的青云志。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關注”我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