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春風一吹就起'紅地圖',癢到睡不著竟是窒息前兆?"上周末急診室里,27歲的林小姐因喉頭水腫差點釀成悲劇,而罪魁禍首正是春季爆發的急性蕁麻疹。
數據顯示,我國每5個過敏患者中就有1人被蕁麻疹困擾,而春天發作率是秋冬的2.3倍!那些你以為的"普通癢疙瘩",可能正悄然瓦解你的免疫防線。
春風里的紅警報:認識蕁麻疹
1. 什么是蕁麻疹?
蕁麻疹,中醫稱為“癮疹”或“風疹塊”,是一種突發性皮膚疾病。現代醫學認為,它是因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局限性水腫反應,典型表現為皮膚上突然出現的紅色或蒼白色風團,伴有劇烈瘙癢,且皮疹位置“游走不定”,可在24小時內自行消退,但反復發作。
從中醫視角看,《諸病源候論》明確指出:“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癮疹。”其發病與內外風邪交織密切相關——春季風邪當令,外有風熱、風寒侵襲肌表,內有肝風、血虛、濕熱等伏邪,內外合邪則發為癮疹。
2. 典型癥狀與危害
?核心癥狀:
- 風團:大小不一的紅色或蒼白色隆起斑塊,邊界清晰,形如“地圖”
- 瘙癢:灼熱感或刺痛感,夜間加劇
- 游走性:皮疹此起彼伏,舊疹消退后新疹再發
- 特殊表現:嚴重者可伴眼皮/嘴唇腫脹(血管性水腫)、腹痛、呼吸困難
??潛在危害:
- 急性風險:喉頭水腫可能導致窒息,需急診救治
- 慢性困擾:反復發作超過6周則轉為慢性,影響睡眠、工作及情緒
- 體質警示:長期不愈可能提示免疫功能紊亂、脾胃失調或肝腎虧虛
藏在春風里的健康隱患:蕁麻疹與哪些體質有關
中醫認為,春季人體陽氣升發之際,體質虛實尤為關鍵:
正氣不足者:腠理開泄,風邪(風寒/風熱)乘虛而入
肝郁血虛者:氣機不暢,血虛生風化燥成內風
脾胃濕熱者:過食春筍、河鮮等滯脾生濕,肌膚郁熱
中醫常說 “辨證論治”,不同體質的人患蕁麻疹的原因和癥狀有所差異,調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四型體質自測卡:您的癢屬于哪一型?
1??風熱相搏型(急性期多見)
?辨識要點:疹色鮮紅、灼熱刺癢,吹風后加重,常伴咽痛口渴
茶飲方:薄荷5g+金銀花10g+甘草3g,沸水沖泡代茶
2??風寒郁表型(晨起/遇冷發作)
?辨識要點:疹色淡白、瘙癢伴畏寒,汗出吹風易誘發
?外洗方:艾葉30g+生姜15g煮水擦浴,注意避風保暖
3??胃腸濕熱型(飲食誘發)
?辨識要點:疹色暗紅伴脘腹脹痛,多發于進食辛辣海鮮后
??忌口清單:香椿、竹筍、芒果、帶魚等高發物食物
4??血虛風燥型(慢性遷延期)
?辨識要點:夜間癢甚、皮膚干燥脫屑,女性經期加重
穴位貼敷:血海穴、三陰交穴隔姜灸,每周3次
診治案例分享
32歲白領張女士,因長期熬夜加班導致肝血虛損,每逢春季加班壓力大時必發風團,皮疹呈淡紅色,手掌大小,多在胸背部成片出現,且入夜瘙癢加劇。曾用氯雷他定暫時控制,停藥即復發。
看診時,殷主任發現其舌質淡白,邊有齒痕,苔薄白微膩,雙脈細弦,左關脈(肝脈)明顯弱澀,這正是典型血虛生風證,屬于血虛風燥型蕁麻疹。認為其熬夜傷肝→肝血不足→血虛生風,從而引發蕁麻疹發作。
殷主任為患者制定了中醫內治法為主,輔以中藥外用的綜合治療方案。經治療調理后,很快緩解了癥狀。堅持多個療程后,張女士的風團基本消失,皮膚狀態明顯好轉。
春風送暖莫送“癢”,蕁麻疹的每一次發作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中醫講究“治未病”,在花粉飛揚的早春做好防護,在癥狀初現時及時介入調理,遠比反復發作后“救火”更重要。若您已出現皮膚泛紅、風團此消彼長的情況,請務必及時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