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朗普政府又一次揮動關稅大棒,過去一個月的政治動向頗有調整方向直指中方的意思。
于是在美國論壇(Quora)上有網友提出,“一旦中美貿易關系徹底鬧翻,永久取消與中國的正常貿易關系,中國經濟還能不能撐住?”
真到那個時候,中國就真的就無法招架了嗎?
一、巨輪之下,內需崛起有底氣
中國經濟憑什么在大風大浪里能保持定力?答案很簡單,內需市場已經龐大到令人瞠目。
回顧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60萬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六成。
換句話說,僅僅靠國內市場的巨大胃口,就足以為經濟注入穩定的增長動力,外部關稅的沖擊注定無法一棍子打死中國制造。
更關鍵的是,城鄉消費潛力正在加速釋放,綠色消費、健康醫療等新興消費增長迅猛。
當年的貿易戰早已讓中國企業學會了“兩條腿走路”,既要穩住老本行,也要主動往更高技術門檻、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奔。
這樣一來,少了美國市場固然損失不小,但在內需與新興海外市場的合力之下,也未必就束手就擒。
二、供應鏈再平衡,國產替代進行中
過去幾年,中美之間的科技博弈讓中國硬件、軟件企業下了苦功夫補齊短板。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一點從來都不是吹出來的。
面對美國的限制,中國相關領域的企業早已慢慢摸索出一條找差距、補鏈條的自救之路。
像半導體領域,國產替代速度正在加快,DeepSeek-V3等新型號的AI基礎模型研發投入成本竟然只要600萬美元,完全打破了過度依賴進口算力的魔咒。
特朗普再揮關稅大棒,從短期來看,或許只能讓部分對美出口企業陣腳有點不穩。
但往大了看,中國對美出口如今占GDP比重已經降到2.5%以下,這意味著對美國的依賴顯著降低。
要是美國硬要把別國的零配件、原材料也都加征個100%關稅,受苦的可不只是中國。
美國消費者面對的會是超市里價錢翻倍上漲,通貨膨脹直接推高他們的生活成本,真到了那一步,還不知誰更難受。
三、“南方市場”穩住全球盤面
就算中國對美出口占比降了,那美國畢竟也曾是塊大市場,中國企業不還是痛?確實會痛,但這陣痛未必熬不過去。
去看看“一帶一路”沿線和RCEP各國市場的增量就知道,中國這些年跟南方經濟體合作緊密,2025年的貨物貿易總額有望突破6萬億美元。
加之歐洲、東盟都是深化合作的重點,中國正一邊強化內部循環,一邊撬動外部新伙伴的購買力。
只靠美國單邊來搞“脫鉤”,最終只會造成全球供應鏈的混亂,而中國憑借遍布全世界的經貿網絡,反而會在“亂中求生”,把抗風險能力再提升一截。
當然,中國也不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
必要的時候,也會對美稀土出口等進行精準反制。
與此同時,繼續向歐盟、東盟等地區深化合作,努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降低對美元結算的依賴。
可以說,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免不了短期陡峭的市場波動,但縱深看,這些策略將進一步塑造更具韌性的中國經濟。
四、雙循環驅動下的中國新格局
回頭看看過去那些年,美國加關稅、切芯片、打輿論戰,一手硬招都用盡了,但中國經濟為什么還能穩?
歸根到底,是產業升級和科技驅動已經成為發展主旋律。
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領域,如今正成為資本市場最亮眼的板塊,軍工、通信、電子這些硬科技行業的成長勢頭更是不可小覷。
對于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高質量發展的紅利、創新驅動的潛力才剛剛開始釋放。
歷史一再證明,關稅武器掀起的“零和博弈”終將反噬施壓者,而當今世界也早就不是誰想搬塊木板就能把別人變成“孤島”的時代。
中國這艘巨輪既把握了雙循環的方向盤,也有足夠的體量和韌性面對風云變幻。
或許貿易戰會來得更猛烈,但它終不能阻擋一艘正全速前行的經濟巨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