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5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說,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了哪些內容值得我們關注?以下為盤古智庫學者解讀匯編:
程實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2025年政府預期目標的設定綜合考量國內外經濟形勢及當前發展階段的核心需求,整體思路仍將堅持“穩中求進”。從經濟增長角度來看,目標設定在5%左右,這一判斷基于近年來中國經濟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持續推動結構優化和新動能培育的趨勢。設定這一目標既反映出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的挑戰性,也體現了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務實態度。
馬旗戟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院長)
老齡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對老齡社會和銀發經濟工作的認識,形成的最大共識。老齡工作千頭萬緒,必須統籌好幾對重要關系,要作為基本原則來把握。
一,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我們在發展銀發經濟要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和動態平衡,著重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和優化,加快補齊消費短板,提升老齡產業與市場的投資效益,使銀發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
二,必須統籌好總量增長和質量提升的關系。我們應當認識到資源總量增長才能為中國老齡社會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只有質量提升才能確保銀發經濟的可持續,要堅持以質取勝和發揮規模效應相統一,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
三,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我們應當全面盤點全國老齡銀發事業與產業的“家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改造和盤活存量來帶動增量,注重老齡領域的增量投資和存量改造關系,特別是要把握住邊增長邊替代,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四,必須統籌好整體發展與局部差異的關系。中國老齡現狀在地區、城鄉上分布差異巨大,也面臨著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別的現實,推動中國整體社會保障和民生福祉的提升,要整體上量力而行,向均等普惠發展,但也要允許和鼓勵部分地區可以探索更先進、更優越的老齡保障制度和舉措,不搞一刀切。
五,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用好舊方法的關系。老齡事業和產業無容置疑應當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通過培育新模式、新形態、新技術等壯大新興產業和市場來獲得發展,同時應當清醒認識到多年以來形成的我國老齡領域的思路、做法和資源依舊有著慣性,并非可以一蹴而就,需要因地制宜做好作為基本依托的傳統老齡工作的升級,讓新舊動能平穩接續。
六,必須統籌好政府責任和社會擔當的關系。老齡社會的發展完善,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和引導,需要制度、政策和體制來規范和落實,特別是針對兜底保障和基礎網絡體系建設,也要充分發揮與尊重社會力量和市場活力在老齡事業和銀發經濟中的探索,建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解決好缺位和失靈等問題,并創造良好的生態。
李佳:發展銀發經濟,地方需要加強數據支撐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強調要“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特別是要制定促進銀發經濟發展的政策。那么,地方應該如何具體落實推動呢?
從近幾年走訪了解的情況來看,企業在進入銀發市場時,普通感到數據不足,難以采取行動。很多有創新的小微企業,也苦于沒有數據支撐,無法做大做強。
因此,地方在促進銀發經濟發展時,需要大力加強數據支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企業而言,比提供補貼和各種優惠更重要的是提供全面詳盡的具體數據,如當地老齡人口的數量、占比、健康狀況、收入水平、消費結構等。
以數據代替補貼的好處還在于,可以避開那些奔著補貼而來、想要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找到真正想要從事銀發經濟的企業和機構。
吳琦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這是繼去年以來,“人工智能+”行動第二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的加快,人工智能正在加速進入通用、融合、普惠的新階段。
在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的進程中,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推進:
一是著力打通數字基礎設施連接??茖W規劃建設數字新基建,包括算力網絡基礎設施,能源電力基礎設施,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交通物流基礎設施,以及數據要素基礎設施等,因地制宜,因時施策,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發展規劃,打造一批標桿性的應用場景,構建差異化優勢。
二是持續暢通數據資源循環體系。加快健全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推動公共數據有序開放共享和授權運營,通過數據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數字化競爭力;加強數據安全系統化、體系化建設,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法規體系、標準體系和軟硬件設施。
三是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的研發應用,充分發揮DeepSeek等先進技術的引領作用,推動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通過打造“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發展基于“5G+工業互聯網”的智能制造和燈塔工廠。
此外,也要做好健全體制機制、保障資金投入和強化人才支撐,推動形成“科技-產業-人才-金融”的良性循環。
盤和林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3月5日上午,兩會召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出臺。其中,最受關注的其實是兩件事:一件事是2025年的經濟目標,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2025年的GDP目標依然是5%,和2024年一樣,另一件事是2025年如何去實現這個經濟目標,那么我們現在也知道了,實現經濟目標要靠一件事,那就是政府要增加赤字,2025年,政府赤字率定為4%,中央總赤字為5.66萬億,比上年多了1.6萬億,另外,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1.3萬億,比去年多了3000億,特別國債5000億,為大銀行補充資本金。這里我們加總以下,中央財政1.6萬億赤字增量+3000億超長特別國債+5000億特別國債,中央財政2025年要多花2.4萬億的錢,而這并不包括地方政府增支部分,地方政府今年也安排了4.4萬億專項債,這4.4萬億當然不是全部用來花的,地方政府需要還舊債,需要增加社保開支,如今我們的社保財政開支已經超過了教育開支,未來還會增多,所以,地方政府的財政開支水平勢必超過2024年24萬億的水平,大概能夠增加開支2-3萬億,那么總體上,2025年,政府將多花大約4萬億左右的錢來刺激經濟。
4萬億財政增幅多嗎?相比于尋常年份,當然是多的,但相比于那些特殊的財政刺激年份,其實還是相當理性的,這說明,當前我國財政政策總體思路還是穩,還沒到激進的時候,財政花錢不是為了追求投資規模,而是要強調投資的有效性,錢有限,好鋼用在刀刃上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2025年政府花錢會更多,但花錢的地方卻會更精。不是大水漫灌的花錢方式,而是將錢用在最需要錢,效果最好的地方。
比如社保,一方面,如今中國社會社保支付壓力在逐漸增大,需要財政資金不斷填充,另一方面,要讓老百姓敢消費,就要讓老百姓沒有后顧之憂,而社保其實是對老百姓的兜底,舉個例子,農村老人只有百來塊的養老金,如果你給他們提高到千把塊,他們的生活會不會好一點,儲蓄意愿會不會少一點,花錢消費會不會更主動一點。當然,你給月養老金2萬的老人漲1000,激不起任何水花。這就是好鋼用在刀刃上。
比如科技,投資鋼筋水泥,生產太多根本用不完,投資科技創新,說不定就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產業,帶動上下游龐大的就業。所以政府要在科技上花錢,當然,科技研究也不是普度眾生,而是有側重,將政府的錢向有前景的科技企業投資,既要允許政府投資失敗,但也要強調政府投資有效性,用政府的錢將中國科技推上去,立起來,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未來才是可持續的,有競爭力的,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國際上某些國家技術壓制中國的幻想。
陳智慧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西三角研究院秘書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這已 經第二次將“低空經濟”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發改委也于此前正式成立了低空經濟司,這無疑都是為全國低空經濟產業未來的良性穩健發展提供了指引方向,我們也相信,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的強勁動力,期待國家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能在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培養專業人才等方面齊心聚力,進而共同推動低空產業的協同發展。
部分內容來源于以上專家接受媒體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