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根據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里,“發展”和“建設”是兩大關鍵詞。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出現了過去47年未曾提及的詞語,例如“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投資于人”等。這些新詞都有哪些?又代表什么含義?背后說明了什么?
部分新詞的含義及背景
1. 具身智能(外延新詞:智能機器人)
含義:指人工智能技術與物理實體(如機器人、工業設備)深度融合的智能形態,強調智能體通過感知、交互和行動與環境實時互動。例如,智能機器人在制造業中自主完成復雜任務。
背景:隨著人工智能從算法層面向實體應用延伸,中國需通過技術突破推動制造業升級。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突破讓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成為現實。2025年提出“人工智能+”行動,旨在將AI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產業競爭力。
2.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外延新詞:6G)
含義: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差異化布局新興產業,避免“一刀切”。例如,沿海地區聚焦6G、量子科技,中西部發展綠色技術。
背景:中國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需通過差異化戰略優化資源配置。該提法呼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目標,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3. 數據跨境流動
含義:規范國際間數據流通的規則與標準,支持跨境電商和數字貿易,同時爭奪全球數據治理話語權。
背景:數字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數據成為核心生產要素。中國需建立安全可控的數據流動機制,應對歐美主導的數據規則體系,保障數字主權。
4.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含義:遏制地方保護主義導致的行業惡性競爭(如新能源車、半導體重復建廠),推動全國統一市場建設。
背景:部分行業因地方補貼和重復投資引發產能過剩,需通過政策協調提升產業鏈整體效率,促進公平競爭。
5. 再生材料
含義:通過回收和再利用廢棄物生產的材料,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背景: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后,再生材料成為綠色制造的關鍵抓手。政府通過稅收優惠和補貼鼓勵企業采用環保材料,減少資源消耗。
6. 智慧城市適老化
含義: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融入適老化設計,如社區智能報警系統、數字服務“老年模式”,減少老年人數字鴻溝。
背景: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超20%,老齡化加速倒逼城市服務轉型。該政策回應民生需求,推動公共服務普惠化。
7. 零基預算改革
含義:財政管理領域的新提法,強調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效率,避免傳統預算模式下的資源冗余。
背景:近年來,受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增長不及預期,而財政支出需求依然較大,導致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基數+增長”預算模式難以有效優化財政資源配置,而零基預算能夠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8. 投資于人
含義:首次提出通過教育、技能培訓等政策強化人力資源投資,提升勞動力質量。
背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成為關鍵。通過“投資于人”,可以加強教育、技能培訓和醫療健康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和生產力,為經濟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新詞涌現的深層原因
1. 科技自立與產業升級壓力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國際科技競爭呈現出愈發激烈的態勢。以芯片領域為例,部分國家對中國實施芯片封鎖,試圖從源頭限制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這不僅體現在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上,還包括對芯片制造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全方位限制,嚴重阻礙了中國相關企業的正常生產與研發進程。與此同時,AI 技術壁壘也逐漸凸顯,在算法、數據、人才等關鍵要素上,國際競爭格局錯綜復雜,核心技術的掌控權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
面對如此嚴峻的外部挑戰,中國不得不加速在前沿領域的戰略布局。6G 通信技術作為未來通信發展的重要方向,將帶來更高的傳輸速率、更低的延遲,對于推動智能交通、工業互聯網、遠程醫療等眾多領域的變革具有關鍵意義。而具身智能的研究與發展,則致力于讓機器人具備更加靈活、智能的身體運動能力,使其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中完成多樣化任務,為未來智能社會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在傳統產業方面,目前已面臨明顯的增長瓶頸。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以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傳統制造業單純依靠規模擴張和低成本優勢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人工智能 +” 和智能機器人被寄予厚望,成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的重要力量?!叭斯ぶ悄?+” 通過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到制造業的設計、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精細化控制,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智能機器人則能夠在危險、繁重、重復性高的工作崗位上替代人力,同時憑借其高精度、高穩定性的特點,提升產品制造的精度和一致性,助力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從而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2. 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需求
在全球氣候治理的緊迫壓力之下,再生材料、綠色制造等詞匯不僅生動體現了中國對低碳經濟的堅定承諾,更是高度契合了國內 “雙碳” 目標的戰略布局。中國正以實際行動積極投身于綠色轉型的浪潮之中,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與資源循環利用政策的緊密聯動,共同構成了中國系統性綠色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石。以長江禁漁為例,這一舉措旨在修復長江流域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生物多樣性,保障長江生態的健康與穩定。通過全面禁止非法捕撈,讓長江得以休養生息,這對于維護長江生態平衡、促進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與此同時,資源循環利用政策在各個領域持續發力。從工業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與資源化轉化,資源循環利用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這種政策聯動,一方面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降低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新的綠色產業和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通過生態保護修復與資源循環利用的協同推進,中國正逐步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新格局,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3. 社會治理與民生訴求升級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老齡化、區域失衡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逐漸凸顯,這些問題猶如緊迫的警鐘,倒逼社會治理層面的政策創新。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群體對于生活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適老化改造便是應對這一現狀的有力舉措,從對老舊小區進行無障礙設施建設,如安裝扶手、拓寬樓道方便輪椅通行,到為老年人家庭配備緊急呼叫系統、進行家居安全改造等,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與便利性,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
而 “投資于人” 戰略則高度聚焦于人力資源與公共服務的短板。通過加大對教育、職業培訓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勞動者素質,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需求,從而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在區域失衡問題上,政策著力于推動區域間的協同發展,優化資源配置,縮小不同地區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內卷式競爭”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市場環境與社會活力。政府堅決整治 “內卷式競爭”,充分彰顯了其優化市場環境的堅定決心。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規范市場秩序,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避免企業與個人陷入過度、低效的競爭泥沼,消耗寶貴的發展動能。例如,在就業市場中,杜絕不合理的學歷歧視、超長工時等現象,引導企業注重員工的實際能力與工作效率,營造公平有序的就業環境;在商業領域,加強對壟斷行為的監管,鼓勵企業通過創新、提升服務質量等方式參與市場競爭,激發市場的創新活力與發展潛力。通過一系列的政策舉措,不斷升級社會治理,切實回應民生訴求,推動社會朝著更加公平、和諧、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4. 全球化與數字經濟規則重構
在全球化深入推進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下,數據跨境流動成為了備受矚目的議題。數據跨境流動的提出,猶如一把雙刃劍,既為跨境電商等數字經濟業態帶來了顯著便利。借助數據的自由流動,跨境電商企業能夠更高效地獲取全球市場信息,精準對接消費者需求,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從而極大地拓展了業務范圍與市場空間,推動全球貿易數字化轉型加速前行。
然而,數據跨境流動背后還隱藏著更為深刻的戰略意圖,那便是在數字貿易規則制定中積極爭奪主導權,有力應對歐美長期以來的數據霸權。歐美憑借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先發優勢,長期主導著全球數據治理規則的制定,在數據存儲、使用、監管等方面建立了有利于自身的規則體系,限制了其他國家數字經濟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新興經濟體提出數據跨境流動的新規則與理念,強調數據的主權屬性,注重個人數據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試圖打破歐美在數據領域的壟斷局面,構建更加公平、合理、多元的全球數字貿易規則體系。
與此同時,區域差異化發展策略在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耙虻刂埔恕?的區域發展理念旨在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力資源狀況等實際情況,精準定位區域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例如,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向全球產業鏈上游邁進;而具有勞動力優勢的地區則可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提升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增強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競爭力。通過這種區域差異化發展,各地區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整體的國際競爭力,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更為有利的地位,推動全球化朝著更加均衡、包容的方向發展,為數字經濟規則重構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與區域協同基礎。
總結
在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里涌現的諸多新詞,絕非簡單的詞匯更迭,它們承載著深厚內涵,是極具價值的政策工具,更是中國在復雜多變局勢下,積極應對內外挑戰的關鍵戰略選擇。
對內而言,這些新詞緊密圍繞推動科技突破、產業升級與社會公平的核心目標。就像 “綠色制造”“適老化改造” 等,前者聚焦于產業升級,助力傳統制造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減少能耗與污染,增強產業可持續競爭力;后者則關注社會公平,致力于提升老年群體生活質量,推動社會資源合理分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通過這些新詞引導下的政策實施,為科技創新提供沃土,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縮小社會發展差距,夯實國家發展根基。
對外層面,“數據跨境流動” 等新詞凸顯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規則制定、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決心。在歐美長期主導部分領域規則的現狀下,中國提出符合自身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理念,積極投身全球規則重塑,爭取在數字經濟、貿易等領域的平等發聲權,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展望未來,這些充滿戰略意義的概念不會停留在紙面上,而是會借助財政支持、法規完善等具體政策逐步落地。通過加大科研資金投入,鼓勵綠色產業發展,完善數字經濟監管法規等舉措,將這些新詞轉化為強大的發展動能,全方位塑造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格局,在國際舞臺上展現更加自信、穩健的大國形象。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來源 | 公開資料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