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買車容易陷入誤區,覺得電車很省錢,最后買了電車后發現苦不堪言。這里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一家子人只有一輛車,而且還是一輛純電動車。
所以就必須給想買純電動車當作家庭唯一車輛的人提一個醒,作為家庭唯一一輛車,絕對不能買純電動車,這里面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
先說經濟賬。很多人選擇電車是因為省錢,但這里的省錢是有前提的。以20萬價位的車為例,如果每年行駛2萬公里,電車十年電費確實比油車省下近10萬塊。
這個數字看起來很誘人,但很多人沒算清楚隱藏成本。比如電池衰減問題,就像手機用久了會掉電一樣,現在主流的三元鋰電池雖然標稱壽命10年24萬公里,但實際五六年后的續航縮水會讓用車體驗大打折扣。
再說使用場景。電車的優勢區間非常明確——半徑200公里內的城市通勤。就像我家,一輛帕薩特,一輛五菱宏光MINI EV,我每天上下班10公里,就算是冬天,開五菱一周充一次電也足夠,每公里電費不到一毛錢。
但一旦離開市區,情況就完全反轉。去年國慶開帕薩特去內蒙古自駕,沿途加油站星羅棋布,加滿油只需要三分鐘,續航直接拉到900公里。
同行的朋友開標稱續航600公里的電車,實際高速跑300公里就得找充電樁,在服務區排隊充電的時間夠我多去兩個景點。這種體驗差異在極端天氣下更明顯,北方冬天電車續航普遍打五折,零下20度時連車門都可能凍住,而油車打火就走。
技術瓶頸帶來的焦慮也不容忽視。現在很多電車宣傳的“30分鐘快充”,指的是從30%充到80%,真正充滿還是要一個多小時。而且快充對電池損耗大,長期使用會加速電池老化。
反觀油車,64升油箱加滿能跑上千公里,加油時也沒有“只能加到80%”的限制。更關鍵的是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城市充電樁數量在增加,但節假日高速服務區的充電樁永遠供不應求。
所以若想讓電車成為唯一車輛,選擇就必須要謹慎。油車就像全科醫生,能應對各種狀況。接送孩子、超市采購、跨省出差、春節返鄉,這些場景他都能勝任。
而電車更像是專科醫生,在特定領域表現出色,但遇到復雜需求就捉襟見肘。特別是突發情況,比如家人半夜突發疾病需要送醫,這時候你絕對不想在充電站耽誤半小時。
之前有消息說,一哥們把家里唯一的油車換成電車,結果有次送高燒的孩子去醫院,半路發現電量不足,最后叫了救護車。這事聽起來極端,卻真實反映了電車的局限性。
當然電車并非沒有進步。固態電池技術如果能突破,續航焦慮可能會緩解,寧德時代已經在試驗續航超1000公里的半固態電池。800V高壓平臺也讓充電速度提升到12分鐘補能500公里,但這些技術真正普及至少還要三五年。
真要買車的話,現階段混動車型可能是更好的過渡選擇,像豐田的混動系統能把油耗壓到3升/百公里,續航破千已成常態,既保留了油車的便利性,又降低了使用成本。
說到底,選車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住在老舊小區裝不了充電樁的人,經常跑長途的銷售,或者生活在冬季嚴寒地區的用戶,現階段確實不適合買電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