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熹微 · 主播 | 童顏" Type="normal"SectionTitle="" Type="normal"@@
近日,一段“孩子高速被撞,父親第一時間怒揍肇事司機”的視頻引發熱議。
視頻中,擁堵的高速路上,一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急切地下車跑向應急車道。
與此同時,另一輛尚未掛牌的白色車輛,從應急車道上以六七十碼的速度駛來。
頃刻間,小男孩被應急車道上的車撞飛了數米遠。
緊隨其后的母親見到這一幕,嚇得痛哭,急忙跑向被撞的孩子。
身后的爸爸,未曾跑去查看孩子傷勢,而是跑向肇事者,進行了一頓拳腳輸出。
揍完人,準備走向孩子的爸爸,因為不解氣,止步、轉身向著車內的肇事者抬起手臂威嚇。
威嚇不給力,他便再一次拉開了肇事者的車門,開啟第二輪暴揍。
據目擊者說,孩子當時身上多處骨折,內臟還有損傷,倒在地上就沒了反應。
評論區有人在議論是誰的責任,也有人在議論孩子爸爸毆打肇事者。
一面是重傷的孩子,一面是勃然大怒的爸爸,此刻的畫面既讓人心寒,又讓人氣憤。
孩子被撞后,孩子爸爸的第一反應居然不是去看孩子、叫救護車,而是宣泄自己的情緒。
爸爸的情緒如脫韁的野馬,完全忘記了,受傷的孩子需要的是關心,而不是懲戒過錯方。
孔子曰:“不遷怒,不二過。”
然而,情緒失控往往使人喪失理智,釀成二次傷害。
視頻中的爸爸,正是被憤怒支配,忘記了關心孩子,化身成了一名施暴者,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
情緒失控
傷害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去年年底,在成都的街頭發生了一起因口角糾紛引發的故意傷害致死案。
外賣員著急取餐,臨時停車擋住了賈女士車輛的去路。
外賣員向賈女士說自己耽誤一分鐘即可離開,遭到了車內賈女士的丈夫及其哥哥的拒絕。
雙方言語交鋒,爭執不斷升級,車上的幾人不僅對外賣員惡語相向,還不時動手推搡外賣員。
外賣員起初試圖理論,可是隨著爭執越來越激烈,情緒逐漸失控。
最終持刀捅死了賈女士的丈夫。
事后,外賣員被刑拘,將面臨法律的制裁。
原本是一件可以避免的悲劇,卻因情緒沖動,釀成了慘劇,令人扼腕。
失控的情緒,猶如潛伏的魔鬼,時刻等待著在你脫韁的那一刻,伺機將你推入深淵。
正如梁實秋說的:
“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宜。”
情緒失控,看似傷害的是他人,實則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
輕則損毀人際關系,重則斷送前程,甚至付出自由和生命的代價。
那些無法駕馭情緒的人,都需要用無數的后悔和遺憾買單。
唯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不任由情緒毀掉自己的生活。
要想不被情緒左右,不如學會平息自己的怒火,不做沖動之舉,不行后悔之事。
失控情緒背后暴露的
是你的脆弱
每次遇到因為教育孩子而崩潰大喊的母親,我都會想起幾年前的那個連捅自己7刀的安徽母親。
鄧女士和公婆住一起,隔代教育的差異,讓她深陷婆媳矛盾的泥沼。
一次,6歲的孩子又開始調皮搗蛋,鄧女士教育再三,孩子依舊充耳不聞。
無奈,鄧女士打了孩子一頓,卻招來了婆婆的嘮叨。
有了奶奶護短,孩子更是變本加厲。
一旁的鄧女士,聽著婆婆無休止的嘮叨,看著兒子憤恨的眼神,她的世界徹底崩塌了。
她隨手抓起水果刀,狠狠地扎向自己,一連7刀。
接診的醫生說,一般人扎自己2下就受不了了,一下捅7刀,讓人難以置信。
一個人,究竟要崩潰到何等地步,才會對自己下手這么狠。
我想背后的真相是:每一個情緒失控的母親,內心都曾掙扎無助過,最后無能為力到崩潰。
而失控的情緒如同鏡子,映照出了一個人內心最脆弱的一面。
生活中,“路怒者”會因為他人的駕駛行為而暴跳如雷;
“抑郁者”會因為一個細小的失誤而歇斯底里。
曾經被一次次隱藏的焦慮、憤怒、悲傷,終會在某天像火山一樣爆發。
每一次爆發,不僅是在釋放曾經被壓抑的情緒,更是內心脆弱的呼救。
只是,當承受力到極限,我們豎起的防御的刺,常常刺向了自己,如同那位安徽母親一樣。
唯有在每一次情緒襲來時,發現和接納自己的脆弱,才能真正掌控情緒,避免失控的悲劇重演。
管理好情緒,才能掌控生活
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每個人為自己產生的情緒、感受負責。
生活本就充滿挑戰,若不能掌控情緒,任由情緒肆虐,終將會付出代價。
作家李筱懿曾有過這樣一段經歷。
一天,她逛街到很晚回家,卻發現家門的鎖怎么也打不開。
本就走了一天的路,又乏又累,結果回家還遇到這樣的事,李筱懿一下子就急哭了。
感覺煩躁、委屈的她,打電話給外地的男朋友,男朋友因為加班,講話有些敷衍。
這讓本就瀕臨崩潰的李筱懿,一下子情緒爆發,直接和男友吵了起來。
發泄完后,已是大半夜了,李筱懿進不了家門,只好在酒店住一晚。
入住酒店后的她,情緒開始漸漸平復,理智也慢慢回歸。
她意識到自己剛才情緒上頭,不應該把自己的不快發泄在男友身上。
于是,她打電話給男友道了歉,并和男友一起分析了問題。
事后,她在網上約了隔天的開鎖服務,并好好睡了一晚。
第二天,開鎖師傅一早上門,沒一會功夫就將門鎖修好了。
奧里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中寫道:
“任何時候,都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發生,唯有將情緒關進籠子里,掌控住當下亂蹦的“野馬”,才能將事情推向好的一面。
掌控情緒的本質,其實是掌控生活。
遇到事,關注當下自己的感受,去識別情緒因何而起;
深呼吸緩解情緒,理性思考當下的事,才能更好的去處理事情。
只有管理好了情緒,我們才能做生活的主宰者,生活才能越過越好。
真正通透的人,懂得透過情緒看問題
心理學費斯汀格效應,告訴人們: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如果一杯牛奶打翻了,有人擦干桌面,轉身再倒一杯;有人沉浸于覆水難收,痛苦不已。
打翻牛奶這10%的事件,我們無法掌控,但真正通透的人,透過情緒看問題,掌控剩下的90%。
如何管理情緒,情緒管理專家羅伯特·艾倫,曾提出了“制怒三部曲”,分享給大家:
(1)看見隱藏的情緒“地雷”,并接納“雷”的存在;
情緒地雷,是指人內心深處特別敏感、容易引發強烈情緒反應的心理“按鈕”或觸發點。
當情緒將要爆發時,你可以通過深呼吸或數3秒等方式“延緩”情緒的爆發,給自己一個思考時間。
有意識地去發現強烈情緒反應時的觸發因素,并接納此刻“雷”的存在。
嘗試掌控情緒的觸發點,能提前排出情緒“地雷”,跳出悲傷和無助的惡循環,慢慢與自己達成和解。
(2)學會跳過情緒向自己“提問”,識別需求;
當情緒襲來時,你可以按下情緒的”暫停鍵“,默默問自己幾個問題,去察覺自己情緒背后的需求。
問問自己“現在感受到的情緒是什么?”“是什么觸發了這個情緒?”“這個情緒反應了哪些未被滿足的需求?”
跳過當下糟糕的情緒,看清自己缺失了什么,才能對癥下藥,找到辦法解決問題。
(3)識別需求后,滿足需求。
找到了情緒失控的根本原因,接下來就要滿足自我,解決本質問題。
比如被同事誤解,需要諒解,就和信任的人聊聊感受,尋求內心安慰的同時,也可以找到解決誤會的方式。
和伴侶吵架悲傷時,不妨直接告訴ta,自己不是非要如此,而是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關心;
對父母的逾矩的行為感到憤怒,就告訴他們你的邊界和利益受到了侵犯,你需要更多的尊重;
找到每一種情緒背后真正的需求,才能尋求到解決方案,將即將失控的情緒疏導開。
著名心理學家安東尼·羅賓斯說過:
“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懂得怎樣控制痛苦和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
真正通透的人,跳過情緒,看見事實,從不為自己的“壞”情緒買單。
點亮在看,愿往后,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管理好自己的心魔,做情緒的主人,成就更好的自己。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