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眼中的各國政要
作者|[德]克里斯塔·施羅德
譯者|王南穎 金龍格
摘自|《在希特勒身邊12年:希特勒貼身女秘書回憶錄》
出版|作家出版社
版次|2006年11月版
圖源|網絡
編輯|策山
(本文約3300字)
●在內心深處,希特勒覺得羅斯福是素質才能高過他的國家領導人。
●希特勒從不掩飾自己對斯大林的欽佩和崇敬。
●希特勒認為丘吉爾是羅斯福和斯大林手中的一個沒有主見的工具。
一、對英國的態度
希特勒的任何一個部門所犯的錯誤都沒有外交部所犯的多。無論多么荒謬的主意,只要與著名的歐亞計劃有關,都會受到熱烈的歡迎。鏟平所謂的“劣等”國家和種族,重新改寫全球經濟,這些都為他最大膽最異想天開的夢想提供了素材。
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曾經是葡萄酒代理商,他是希特勒最喜歡拿來開玩笑的人。然而,每次有人膽敢攻擊里賓特洛甫,希特勒都會站在他那一邊。希特勒甚至頭腦發昏到了把里賓特洛甫視為自俾斯麥之后德國最偉大的外交部長的程度。
但在所有與英國相關的問題上,希特勒都完全受里賓特洛甫鼓動,他誠心誠意地把里賓特洛甫視為了解英國事務的最權威的專家。同樣也是受里賓特洛甫的影響,希特勒在戰爭末期對所有與英國有關的事務,都懷有一種病態的憎惡。
我好幾次直接聽到希特勒和赫威爾大使會見的消息,赫威爾對英國的情況有著日積月累的經驗,努力使希特勒相信里賓特洛甫對英國實施的外交政策是災難性的。但是希特勒充耳不聞,總是一成不變地說:“我親愛的赫威爾,這些事情你是不會明白的。”
在戰前,希特勒曾對我說,同英國結盟是統治全球的最理想的方法。我覺得這是他的真實意圖。英國艦隊和德國陸軍被他視為足以重建世界、奠定新基礎的力量因素。
希特勒曾經是英國殖民政策的一大崇拜者。我知道在1926年,他當著他最親密的追隨者說:“我希望大英帝國的王冠上的珍珠一顆也不掉,否則那將是人類的一大災難。”
在戰爭爆發前的那幾年,德國輿論對印度的獨立運動表示好感的時候,他說:“我不允許我的人民對甘地如此普遍地著迷。自由不是靠織布機得來的,而是靠大炮。”
二、對日本的態度
希特勒倒是對日本充滿崇敬之情。國防軍總參謀部的將領們向來反對同日本親善的政策,認為德國與俄羅斯結盟才會有安全,但希特勒并沒有聽參謀部的意見。這也是他與布隆貝格(納粹德國國防部長,陸軍元帥——編者注)失和的原因之一,后者只好消失,因為他與希特勒有許多分歧,固執地反對希特勒與日本結盟的政策。
希特勒完全明白,他的親日政策從人種的觀點看很是異乎尋常。有一天,他對我說:“有人指責我與日本勾結。他們到底想說明什么?當然,他們與我們是不同的種族,他們是黃皮膚,眼睛上長著蒙古褶。但重要的是,他們與美國人對抗。就因為這個理由,他們對我們有用,我把他們當成討人喜歡的人。”
但他內心里對日本問題卻是非常謹慎的,當日本天皇的軍隊占領新加坡的時候,里賓特洛甫想通過報紙和電臺進行聲勢浩大的慶祝活動。當他把這項計劃呈報給希特勒的時候,希特勒沒有同意,對他說:“我不知道,親愛的里賓特洛甫,不知道你的計劃是不是合適。面對歷史,我們要從長計議,白種人和黃種人遲早要一爭高下。”
三、對交戰國領導人的看法
在公開演說的時候,他對交戰國的領導人表現出仇恨和蔑視。不要忘記,他這樣做主要是用于德國的對內宣傳。當他在有限的范圍內談論國際問題時,他說到外國元首時要更實事求是一些。以下是他在重大路線問題上的真實想法,我可以從他的許多對話中推斷出來。
對羅斯福:
希特勒從不掩飾他對這位美國總統的反感。他把他當成江湖騙子,認為他把自己的國家拖入戰爭的唯一目的,就是向世人掩蓋他國內政策上的失敗。可是,在內心深處,他覺得羅斯福是一個素質才能高過他的國家領導人,從他給羅斯福起的外號也可以看出他的妒忌和嫉恨。
希特勒善于領導群眾,但他隱約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無法與“象棋大師”羅斯福抗衡。他在潛意識里非常羨慕羅斯福發起的終于讓美國人民同意參戰的卓越的政治運動。所以,每次有人提到羅斯福的名字時,希特勒都要勃然大怒。
對斯大林:
希特勒從不掩飾自己對這位蘇聯領袖的欽佩和崇敬,這是他唯一想近距離認識和了解的外國領導人。他的特使們每次從俄國回來,他都會讓他們講述自己的印象和最細枝末節的事情,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地發表感嘆:“這個斯大林,他是個很兇狠的人,可是,真的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杰出的人。”
他對斯大林的最大興趣,在于斯大林在公開場合的舉手投足。他叫特使仔細描述克里姆林宮里舉辦酒會的情況,我感覺到希特勒總在拿自己和斯大林對比。在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那一短暫時機,希特勒想與斯大林建立個人的親密關系,但枉費心機。
對丘吉爾:
希特勒對這位英國首相的蔑視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不只是在公開演說的時候這么做,與親信談話的時候也一樣。他對丘吉爾沒有一點好感,對丘吉爾的判斷完全沒有挽回的余地。當別人談到丘吉爾,這位首相在幾乎沒有任何希望的情況下,不顧自己的人格,勇敢地繼續戰斗,希特勒對此甚至都懶得假惺惺地裝出敬佩的樣子。他對丘吉爾的蔑視,在爐邊敘談時總是不斷地流露出來。
奇怪的是,希特勒說到丘吉爾并不像在說到羅斯福時那樣勃然大怒。如果從希特勒極端復雜的心理狀態來看,這種態度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他能默認丘吉爾在法國戰役后單槍匹馬與他對抗。
在戰爭的最后幾年里,希特勒已經不再表露出對英國殖民政策的崇敬。在戰爭期間,希特勒認為丘吉爾不過是羅斯福和斯大林手中的一個沒有主見的工具,是大英帝國的掘墓人。
四、對結盟國領導人的看法
記錄下希特勒對他的結盟國,或者是站在他一邊國家的元首們的態度,同樣很有意思。
對墨索里尼:
直到最后,希特勒幾乎都對墨索里尼表現出深厚而真誠的友誼。他覺得自己和這位領袖心心相印,因為他們走過同樣的道路。可他也遺憾地發現,墨索里尼并不和他一樣享有絕對的行動自由,因為墨索里尼的處境必須依賴意大利王室。希特勒從未停止過批評墨索里尼。
1937年希特勒對羅馬進行了正式訪問后對我說,意大利國王維克托·埃曼紐爾對墨索里尼這位領袖態度那么傲慢,連希特勒都覺得惶惶不安。希特勒坦白地告訴我,他差點要中斷旅行,作為對墨索里尼經常受到侮辱的抗議。在羅馬舉行閱兵式的時候,座位都分配給王室成員了,而墨索里尼卻站著,站在他們身后,從頭站到尾。“這使我十分反感,差點就大吵大鬧起來。只是出于對領袖的尊重,我才沒有讓怒火發泄出來。意大利王室太沒有分寸了,不懂得尊重人。”
在意大利投降和徹底失敗后,希特勒對意大利那位領袖的熱情并沒有怎么變淡。我覺得這種熱情只是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變成了同情和憐憫。希特勒把墨索里尼當成一個小弟弟,在嚴格地服從哥哥的命令時犯了幼稚病。希特勒固執地拒絕了墨索里尼的做法,墨索里尼極力想說服他:國際事件會顛覆一個問題多多的政權。
1943年9月,墨索里尼被斯科爾茲內用滑翔機從被囚禁的大薩索山的一家飯店中解救出來之后,希特勒才對他完全失望。墨索里尼的“日記”披露了這個法西斯的締造者的性格。在交談中,希特勒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細節,強調這位“半島雄獅”的軟弱和口是心非。他覺得既吃驚又痛苦,語氣沉重地對我們說:“我承認我錯了。墨索里尼究竟只是個小人物,我現在掌握了無可辯駁的證據。”
對安東內斯庫:
希特勒對這位羅馬尼亞獨裁者感情很深,不只是因為這位同盟者的品質,還因為他的為人。希特勒每一次說到他,都會使用一些非常真摯的字眼。安東內斯庫在德國訪問期間,希特勒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這位羅馬尼亞“國家領袖”的安全。有一次,希特勒對我說,在討論戰爭行為的時候,安東內斯庫發表的論點合情合理,總是震撼人心。希特勒同樣高興地發現,安東內斯庫每次來參加會議時,手上總是捧著一大堆文件資料,他的報告也總是用參謀部的文體寫出來的。希特勒尤其欣賞安東內斯庫正直廉潔的作風,這些品質與他的幕僚們的習慣和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希特勒唯一批評安東內斯庫的,是他在處理國內事務的行動中缺乏手腕。
在希特勒看來,羅馬尼亞軍隊腐化、不忠誠,這種看法使他對安東內斯庫的人身安全擔憂,但后者卻從不把希特勒的好意提醒放在心上。
對佛朗哥:
每一次希特勒和我談到佛朗哥的時候,我感覺到他對這個“獨裁者”的忘恩負義深感失望,他的這種感覺在昂達伊會談之后尤其強烈。希特勒原來堅信佛朗哥會同意制定好的攻占直布羅陀的作戰計劃,他說佛朗哥反反復復、優柔寡斷的性格給德國及其盟友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佛朗哥,”他多次說,“他會看到,他的這種態度將導致他的失敗。”
隨著西班牙表現出來的越來越中立的態度,希特勒的態度也由失望轉為蔑視。最后,為了表示他的蔑視,他一直避免在爐邊敘談時提到佛朗哥的名字。對他來說,那名“獨裁者”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
(本文大小標題系編者所加)
“華界智庫·大觀天下”
歡迎觀友們長按圖片關注
注:除本平臺聲明的原創外,其它內容源于網絡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讀者多種文化視角的探討與解讀,并不代表“新大觀”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