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我軍對印度武裝部隊發動自衛反擊作戰,作戰32天,印度首都新德里拉響警報。此前,我國政府曾經不止一次向印度提出通過和談結束戰爭的建議,但都被尼赫魯果斷拒絕,被迫無奈,我軍只好繼續應戰。1962年11月21日,我軍在達成戰斗目標后(將印軍趕回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之后)撤離中印邊境。
這一次,屬實是打在尼赫魯身上,疼在肯尼迪和赫魯曉夫的心上。為什么這么說呢?印度當時之所以敢一次次在我國邊境上挑起事端,就是蘇聯和美國給他們的底氣。
1953年,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掌管蘇聯。赫魯曉夫的執政思想和斯大林并不一樣,這就為之后中蘇交惡埋下了隱患。1955年起,蘇印關系由冷變熱。1956年,蘇聯共產黨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尖銳批判了斯大林在位時的貢獻,我們作為同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不贊同蘇聯共產黨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中蘇分歧由此開始,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們和蘇聯的矛盾和沖突日漸加劇,赫魯曉夫要求中國在軍事和外交上服從蘇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戰略。
不僅如此,在1958年赫魯曉夫甚至還要在我們的領土和領海上建立中蘇共有共管的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明顯干涉到了我們的主權,被毛主席直接拒絕,這引起赫魯曉夫的不滿。毛主席事后回顧:“中蘇鬧翻實際上是在1958年,他們要在軍事上控制中國,我們不干?!?/strong>
1959年8月,中印第一次邊境沖突(朗久事件)發生后,蘇聯不分青紅皂白,發表偏袒印度聲明。與此同時,赫魯曉夫為了改善蘇美關系,要求中國在臺灣問題上不使用武力。這樣的無理要求我們當然不能答應。赫魯曉夫回應中國的拒絕,遂通過印度向我方施加壓力。
之所以選擇印度,是因為赫魯曉夫認為印度是打開美國對蘇聯遏制圈的缺口,以實現“在印度洋找到一個立足點,并以此牽制美印、中印關系”的目的。赫魯曉夫認為印度不僅能夠為蘇聯外交服務,還能夠為蘇聯提供國內短缺的礦產品及其他原料。
中蘇關系惡化后,赫魯曉夫加大對印度的援助力度:1959年2月28日,蘇印簽署了第三筆貸款援助協定《伯勞尼貸款》,金額為1875億盧比(2250萬盧布),主要用于發展印度重工業。
蘇聯就中印邊境上的朗久事件發表偏袒印度的《塔斯社聲明》后的第四天,蘇印簽署關于向印度第三個五年計劃提供貸款援助的《第一筆第三個五年計劃貸款》協定,涉及金額高達28.125億盧比(3.375億盧布)。
1961年2月20日,蘇印簽署《第二筆第三個五年計劃貸款》協定,根據該協定蘇聯將為印度11個項目提供9.375億盧比的貸款,主要用于水電站、煉油廠、焦煤滌選廠、碳酸鎂和耐火材料生產廠、開發油田等印度重工業領域。
在赫魯曉夫時期,據印度著名對外政策研究專家杰因編撰的《蘇聯與南亞關系:1947-1978印度卷》一書記載,蘇聯共對印度提供了6筆貸款援助,總額高達60.446億盧比(實際使用達53.0072億盧比),占蘇聯對不發達國家經濟援助的44%,完成了對印度15個大型工程項目的援建??梢哉f,印度當年的重工業發展,蘇聯是功不可沒的。尼赫魯之所以敢不斷在我們邊境上挑釁,也是赫魯曉夫給他的底氣。
1960年,蘇聯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到1962年我軍和印軍交火后,蘇聯給印度提供的軍事援助大幅度上漲,在1959年——1969年十年間,蘇聯共向印度提供了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成為印度最大的軍火供應國。
除了蘇聯,美國當時給印度也提供了不少的援助。處于“冷戰”背景下的美國看到蘇印關系密切,為了實現在南亞地區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美國也向尼赫魯伸出援手。在新中國成立時,美國就不愿意和我們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在之后的十幾年時間里一直都是如此。美國希望援助可以作為促進包括印度在內的南亞國家“自由、穩定和親西方傾向”的重要工具,以實現“遏制共產主義”的目標。
而印度剛獨立時,尼赫魯政府把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并沒有在印度國防建設方面花太多的心思。但尼赫魯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侵略我國領土的“前進政策”,隨著中國和印度在邊境上的矛盾日益尖銳,尤其是在1959年朗久事件和空喀山沖突后,印度軍隊的需求越來越來,印度政府才開始逐漸增加軍費開支,鞏固國防。但當時印度的情況已經不足以支持巨額的軍費開支了,所以在面對肯尼迪伸來的援手的時候,尼赫魯并沒有拒絕,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在我軍和印軍邊境作戰的后期階段及之后的時間里,美國肯尼迪政府向印度提供了大規模的軍事援助,為印度鞏固北部邊界的國防力量提供了很大幫助,尤其是在1962——1963年的這段時間里。
1962年10月,我軍和印軍在邊境交火時,美方的援助尚未到位,印度陸軍在武器裝備上的落后充分暴露出來。鑒于這樣的情況,英國駐新德里高級專員觀察評論:
“印度人突然痛苦地認識到中國在軍事上的優勢。”
為了彌補在軍事上的短板,有人向尼赫魯建議接受美國的軍事援助,但當時尼赫魯為了維護不結盟的立場,堅持商業原則,不愿接受軍事援助。為彌補火力上的劣勢,印度政府向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提出了緊急軍購的請求。1962年10月26日,印度考爾將軍向美國駐印大使館陸軍軍官表示“急需以下武器:點50口徑機關槍,便攜式火焰噴射器,4.2英寸迫擊炮,105毫米榴彈炮,以及足以維持30天戰斗的彈藥。
同時,尼赫魯在1962年10月26日給肯尼迪的密信中尋求美國的“同情與支持”。從戰爭初期一直到后期,印軍在戰場上被我軍全面壓制。而此時印度已經無法承受軍購帶來的財政負擔了,尼赫魯只好放棄不接受援助立場。
1962年10月28日,肯尼迪回信給尼赫魯,在信件中,肯尼迪除了對印度表示支持與同情,暗示尼赫魯可以與美國駐印大使討論“如何將支持轉化為最實際的幫助(實際就是詢問尼赫魯迫切需要哪些軍事援助)?!?/p>
1962年10月29日,尼赫魯首次明確向美國駐印大使加爾布雷斯表示,印度需要美國的軍事援助。在收到尼赫魯的正式援助請求后,肯尼迪政府迅速作出一系列反應。首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委派約翰·凱利少將率領一個小型顧問團前往印度,在駐印大使指揮下,負責為大使館提供軍事援助問題的意見。其次,第一批軍事裝備在11月4日通過空運交付給新德里的印度政府。
1962年11月12日-14日,美國與英國官員在倫敦召開了三天會議。會議決定:在3-5個月的時間內,幫助印度組建5個步兵師,援助裝備限定在自動步槍、通信設備、遠程雷達、迫擊炮、山炮、機槍和輕型坦克等范圍內,最重要的是“只能用于與中國的戰爭”。
但該計劃所需要的時間太久,并不能解決印度的當務之急。1962年11月19日,尼赫魯再次向肯尼迪求援,請求美國空軍直接干涉,隨后肯尼迪決定立即向印度提供C-130運輸機及C-119運輸機的零配件。
在美國軍事援助尚未抵達印度境內時,我國政府于北京時間1962年11月21日宣布在中印邊境全線停火、后撤。
得知最新消息后,肯尼迪在1962年11月20日23時(北京時間21日上午7時)舉行記者招待會,表示“美國仍然要派遣一個由助理國務卿哈里曼率領的代表團去印度,以向印度提供各種援助,支持和鼓勵尼赫魯政府繼續進攻中國”。
同時,肯尼迪在聲明中還表示:我們向印度提供的一切援助都是為了擊敗中國共產黨的。此外還透露“英國‘也可能’派遣一個同美國代表團類似的代表團到新德里去”。
后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1962年11月20日白天的會談中,就已經對“進一步幫助印度反華”的問題進行了商議。據白宮新聞秘書塞林格和麥克米倫的發言人伊凡斯在會談后發表的一個聯合聲明中表示:“兩國政府首腦在這一天討論了中印邊境沖突問題,特別討論了兩國政府如何幫助印度政府反擊所謂‘中國侵略’的問題。美英認為,需要列出一張美英兩國共同認為印度政府為‘擊退中國的侵略’所需要的物品清單”。
美國之所以在印軍沒有占據戰場優勢的情況下還要幫助他們,完全是有利可圖的??次臆娭鲃油;鸷螅绹_始進行輿論宣傳,極力煽動印度繼續同我國作戰。
關于這一問題,《紐約鏡報》在1962年11月21日的報道中表示:我們必須幫助尼赫魯,不是為了他的利益,他的利益是無關緊要的,而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美國及其伙伴繼續支持、援助印度并為其出謀劃策,欲把印度推向戰爭的深淵,給中國制造更大的困難和壓力,以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和坐收漁人之利的企圖。
得知中印停火后,赫魯曉夫和印度駐蘇大使進行了會面,就援建米格飛機制造廠將在年底前動工的計劃做了明確無疑的答復,并應允在1962年12月起運一批米格-21型戰斗機。
我國政府在當時發表的撤軍、停火聲明,對美蘇反華的部署和在亞洲的戰略企圖是個沉重的打擊。在1962年的那場戰爭中,我軍共殲滅、俘虜印軍8853人,繳獲飛機5架、各種火炮380門、坦克9輛、汽車437輛、各種槍6547支(挺)、電臺報話機520部。我軍停火后,尼赫魯已無心、無力再度反擊。同時也粉碎了美蘇妄圖從中印邊境沖突中漁利的企圖,正如我們的戰士所說:這一次打在尼赫魯的身上,疼在肯尼迪和赫魯曉夫的心上,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