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便利背后的風險:盜刷真相與詐騙套路
近年來,手機NFC功能因便捷性被廣泛應用,但詐騙分子也盯上了這一技術漏洞。NFC(近場通信技術)允許設備在10厘米內傳輸數據,常用于移動支付、門禁卡模擬等場景。然而,其安全性常被誤解,近期甚至出現“隔空盜刷”的謠言。
雖然他它的安全性被誤解,但其中也有風險會遠高于謠言,以下幾點請一定要注意:
1. 遠程操控詐騙:騙子偽裝成“客服”,以“航班取消”“會員扣費”等理由誘導用戶下載惡意軟件(如Uni-pay、NFO-X),并開啟NFC功能綁定銀行卡,隨后遠程盜刷。
2. 屏幕共享陷阱:通過遠程控制用戶手機,直接讀取NFC感應區的銀行卡信息。
3. 偽造支付場景:利用虛假App生成訂單,誘導用戶將銀行卡貼近手機完成“刷卡”操作。
線上盜刷必需本人配合才可以實現盜刷,如果你配合了,銀行和支付平臺無需承責任,只能報警追回。
而現在那些網傳“碰一碰手機盜刷”都是擺拍造謠,根據現有信息和專家證實,手機NFC盜刷在現實中實現難度極大,NFC支付需手機解鎖且需用戶主動操作,即便有人通過某種方法得到了此款設備,“碰一下”功能也必須在手機解鎖狀態下才能開啟,所以并不會出現手機裝在口袋里就被別人“碰走錢”的情況發生。
線下實現盜刷難度極高,實施成本也大,需使用實名辦理的POS機或改裝的NFC碰一碰設備,這類設備采購和操作涉及較高經濟成本。
還有必要條件的物理接觸:需在10厘米內近距離接觸手機NFC功能,且手機需處于解鎖狀態,還需要需用戶主動開啟NFC功能,并在支付時完成解鎖、驗證等操作。
而且NFC支付本身具有多重驗證機制(如密碼、指紋),且通信范圍受限(通常≤4厘米),隔空盜刷技術上不可行。
這種破案率通常極高,申請這類“碰一下”收款設備需要商家身份認證,并不是隨便就能申請到的,而認證后的商家拿著申請到的設備到處去刷別人手機,警方一下子就能查到,傻子才會干這種事,大家應更需警惕的是遠程非接觸性詐騙。
遠程誘導才是大家應該注意的,常見的是通過偽裝客服、誘導開啟屏幕共享或綁定虛假App,遠程操控手機完成盜刷,更需警惕的是以“退費”“改簽”為由的遠程操作請求,避免泄露銀行卡信息,這個才是大家更需警惕的。
綜上所述,NFC隔空盜刷更多是謠言或詐騙手段,實際風險主要來自遠程誘導操作,若日常無需使用NFC還擔心被盜刷,建議關閉以降低風險,那么如何關閉NFC功能?以下有品牌操作指南及主流手機品牌的關閉步驟,請收好!
安卓手機
華為:設置 → 連接 → NFC → 關閉。
小米:設置 → 更多設置 → NFC → 關閉。
OPPO/VIVO:設置 → 連接與共享 → NFC → 關閉。
三星:設置 → 連接 → NFC和支付 → 關閉。
iPhone NFC默認開啟,關閉路徑:設置 → 通用 → NFC → 關閉。
提示:不是每個手機都具備NFC功能?,雖然安卓手機普遍支持NFC功能,但并非所有手機都具備這一功能,一些老款或低價手機可能不支持NFC,高價手機也不一定會有,還有部分手機支持精細化管理NFC權限,可限定僅特定場景使用。
如何檢查手機是否支持NFC功能,可以在設置中查找?:打開手機設置,找到“無線和網絡”或“連接”選項,查看是否有“NFC”或“近場通信”設置,?還可以在快捷菜單中查看?,在下拉狀態欄中查看是否有“NFC”開關。
若需保留NFC功能,安全開通NFC?使用場景及注意事項建議:
1. 開通步驟
安卓:下拉通知欄找到NFC圖標開啟,或通過設置 → 連接 → NFC啟用。
iPhone:默認開啟,需綁定銀行卡時通過錢包App操作。
2. 安全使用建議
僅綁定可信卡片:優先選擇銀聯閃付、支付寶等正規平臺。
支付時二次驗證:大額交易需密碼、指紋或面容識別。
避免敏感環境操作:在擁擠場所或公共網絡下謹慎使用。
若遭遇盜刷,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凍結賬戶:聯系銀行或支付平臺,阻止資金流失。
2. 保留證據:保存支付記錄、聊天記錄、App安裝包等。
3. 報警維權:根據《刑法》第196條(信用卡詐騙罪)或第266條(詐騙罪)追責。
若用戶輕信詐騙指令,可能需承擔部分責任;若因技術漏洞被盜刷,銀行和支付平臺需承擔安全保障義務。
安全使用NFC的三大原則
1. 警惕陌生來電:凡涉及退款、改簽等敏感操作,務必通過官方渠道核實。
2. 關閉非必要功能:減少NFC暴露風險,按需開啟。
3. 定期檢查賬戶:發現異常交易及時處理,避免損失擴大。
NFC技術本身安全可靠,但需用戶提高警惕。掌握正確的開通與關閉方法,結合防范意識,可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安全無小事,讓我們共同守護“指尖上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