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里寫過“晉祠流水如碧玉”,說的就是太原的景致。這座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北邊靠著雁門關,南邊挨著汾河,以前是兵家必爭之地,后來成了晉商的老家。黃土高原的硬氣和汾河水的柔軟,在這里混出了太原人特有的實在勁兒,連吃食都帶著這股子矛盾又和諧的味道。
太原人過日子講究個實在,吃飯卻吃出了花樣。北緯37度的黃金位置,讓這里的小麥特別筋道,陳醋格外醇厚,羊肉也分外鮮嫩。作為全國出名的“面食之都”,光是用面粉就能變出兩百多種吃法,今天咱們就挑幾樣最有說頭的聊聊。
刀削面
老輩人說元朝那會兒不讓老百姓家里留鐵器,有個太原人急中生智拿彎刀削面團,這才有了刀削面。故事真假不知道,但家家戶戶案板上擺著弧形削刀倒是真的。
做刀削面得用高筋面粉,水和面的比例要卡得準。老師傅左手托著二十斤重的面團,右手持刀唰唰地削,削出來的面條中間厚兩邊薄,像柳葉似的飛進滾水鍋。
煮好的面條帶著波浪紋,咬起來外滑溜內筋道。澆上肥瘦相間的豬肉臊子,再淋半勺寧化府老陳醋,熱乎勁能從喉嚨暖到胃里。出租車司機半夜交完車,總要蹲在路邊攤上扒拉一碗,吃得滿頭汗才覺得這一天算過踏實了。
頭腦
這道早點看著像糊糊,來頭可不小。明末清初那會兒,名醫傅山為了給老母親補身子,用羊肉、藕片、長山藥配上八種藥材熬成了這碗湯,后來就成了太原人冬天的續命法寶。
天不亮就得開始忙活,黃酒打底的湯里要下煨好的羊肉塊,長山藥和藕片切得手指頭粗細,配上特意發酵的糟糊,最后撒把腌韭菜提味。
喝起來帶著淡淡的酒香和藥材香,黏黏糊糊的口感特別頂飽。老太原人講究“趕頭腦”,早上五點半就摸黑去清和元排隊,說是喝完全身發熱,三九天出門都不怕凍耳朵。
過油肉
這道菜聽著油膩,其實是晉菜里的看家本事。早年間是官府菜,后來傳到民間成了家家灶臺上的常客。
選豬里脊切銅錢厚的片,裹上雞蛋淀粉糊,熱油里打個滾就撈出來。重新起鍋爆香蒜片,把過了油的肉片和黑木耳、玉蘭片一起顛勺,出鍋前順著鍋邊滋溜一圈醋。
肉片滑嫩得像豆腐,帶著醋香卻不酸牙。太原人請客吃飯頭道熱菜必上過油肉,說是吃了這道菜,主客心里都踏實。
羊雜割
蒙古人帶來的羊雜湯,到了太原人手里變得精細起來。從前是窮人吃不起羊肉才撿下水吃,現在倒成了香餑餑。
凌晨三點就得開始收拾羊肚、羊肝、羊肺,用羊骨頭吊六個鐘頭的湯。切得薄厚均勻,吃的時候抓一把扔進滾湯里燙三秒,連湯帶肉舀進海碗。
湯頭白得像牛奶,撒點香菜末,澆勺油潑辣子。配著現打的麻葉燒餅,蹲在路邊條凳上吸溜著喝,喝完全身冒汗,賣苦力的漢子們說這比喝酒還解乏。
稍梅
外地人叫燒麥,太原人偏要叫稍梅,因為蒸熟了褶子張開像梅花。舊時候商號里伙計升掌柜,得請大伙吃這個討吉利。
搟面杖得把劑子碾出荷葉邊,包餡的時候手指頭要沾著淀粉捏褶子,不多不少正好24道。羊肉餡里摻著砂子姜,蒸熟了隔著皮能看見粉嘟嘟的肉團。
咬破面皮先嘬一口湯汁,羊肉的鮮混著姜的辛香在嘴里炸開。現在太原人娶媳婦嫁閨女,酒席上還得有這道,說是吃了能盼來好日子。
豌豆糕
柳巷口推小車的老漢做了四十年豌豆糕,這門手藝都快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干豌豆泡發了去皮,拿銅鍋熬成豆沙,中間夾著柿餅條和青紅絲。木頭模子壓出來的糕,還得蓋著濕紗布晾涼。
吃起來沙沙綿綿的,帶著豌豆的清香和柿餅的甜。老太太們遛彎回來總要買塊揣兜里,說是比西洋點心養人,三伏天吃這個最解暑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