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7年,56歲的王陽明奉命到廣西平定叛亂,臨行前,王陽明與他的兩位得意門生——錢德洪和王畿,在府中的天泉橋上論道,這就是“天泉證道”,在這次論道中,產生了陽明心學重要的核心思想“四句教”。
在《傳習錄·錢德洪錄》記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strong>
錢德洪認為,這四句話是陽明心學的終極體系。
如今,人們也認為,這“四句教”蘊含著道佛儒的精髓。
這四句話從字面上理解是很容易理解的,它結合了心、意、良知與實踐。
關于王陽明的四句教的解釋網上有很多,在這里我也來說一說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1.無善無惡是心之體。
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的,如同一張白紙,純凈得什么也沒有。
正應了那句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中如果到達這個境界,估計已經做到“照見五蘊皆空”了。
如果你為人處事都能像鏡子一樣客觀公正,做后什么也不留在心里,那么也是可以做到無善無惡的。
2.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作為普通人,總會遇到客觀現實的各種影響,親疏遠近,紅黃藍綠,高低貴賤,都已經在環境中存在。
當一個人接觸了外界的信息后,如果讓你出現分別心,讓你的心動了,你會怎么處理呢?是下意識的做了決定,還是用智慧來做出判斷呢?
正是因為有意識地去分辨身邊的信息,讓我們有了善、惡的區分。
3.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就是“至善”,人的善與惡,就在一念之間的念頭,所以,我們要在意念上用功,讓自己心靜下來,去思考如何正心,如何讓念頭回歸到良知上。
善惡究竟有何特征,要如何區分的呢?
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中,度陰山的解釋我很認同。
第一,對別人有益就是善,只對自己有益就是惡。利他就是善,純利己就是惡。
第二,從良心發出來的善行是善,利用職權或機關算盡的善行則是惡。
第三,不求報答的善行是善,有目的的善行則是惡。
4.為善去惡是格物。
所謂格物,格的便是心中的物,正是因為一件事在心中有了分別心,所以才沒能像鏡子一樣,照后鏡子上就什么也不留下,也正是因為留下了事物,我們便識別它,然后為善去惡。
善惡并不是絕對存在的,而是源自我們內心所賦予的,我們的喜歡和厭惡導致了我們的分別心。
有善惡之分,也意味著我們自身有立場標準和對某物的執念。
“為善去惡”就是讓我們為自己的善,祛除傷害他人的惡。
回歸當初的“天泉證道”,對于四句教的實踐,王陽明也曾有過解釋。
如果遇到的人是良知光明的人,也就是念頭通透、悟性強的人,那么就教他1、3句——無善無惡心之體,知善知惡是良知。
如果遇到的人是良知昏聵的人,也就是資質不高、悟性差的人,那么就教他2、4句——有善有惡意之動,為善去惡是格物。
有位居士叫“我亦是行人”,說到對這4句話的理解,他認為,這4句話正著讀是人生入世的哲學,倒著讀則是修行與出世的哲學。這個理解甚是妙哉。
如果要修煉這四句話,你認為自己要從哪句話開始修煉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