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網都在為安徽的一對小姐妹刷屏啊,兩個年紀小小的女孩,竟能將經典武俠歌曲《鐵血丹心》演繹得別有一番風味。
你看姐姐倪一一彈奏古箏(據說她的吉他彈得更好),妹妹倪悠悠撥弄吉他,兩位“萌主”用稚嫩的嗓音,奶聲奶氣地唱出了這首大氣磅礴的歌曲。
這一彈一唱,瞬間火爆網絡,抖音上收獲超 200 萬點贊,無數網友被這反差萌吸引,反復觀看。
照我說,如果徐克導演在《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里用上這倆姐妹的彈唱,也許票房至少能到10個億呢!
當然這只是開玩笑的。這里想說的是,這小小的視頻背后,隱藏著一個關于天賦養成的大秘密。
原來,她們的父親倪瑯,是位深耕少兒吉他培訓領域長達三十多年的資深老師。
從最開始每天短短十分鐘的吉他啟蒙練習,到后來妹妹能一次專注練習四個小時,這背后離不開父親長期耐心的陪伴與引導,也正是這樣的陪伴,挖掘出了兩姐妹的音樂天賦。
更讓人驚訝的是,每逢周末,她們家就變身小型音樂會現場,父親打節奏,母親當主唱,一家人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在這樣沉浸式的音樂環境中成長,想不培養出音樂苗子都難。
最后回到安徽小姐妹,聽說她們的父親會培養她們往音樂的方向發展,期待能在有生之年聽到她們成長后的美麗歌聲吧!
其實,古往今來,很多天賦異稟之人的背后,都有著家庭環境的深刻烙印。
本來想舉幾個例子,但是實在太多了,索性不舉了。我們每個人都至少知道一批。
還想說的是,雖說家庭環境和氛圍對天賦養成很重要,但一個人最終能達到怎樣的高度,顯然不能僅靠這一點。
我關注的讀書領域,有兩位天才式的人物,一位是我國的蔣方舟,另一位是韓國的韓江。
蔣方舟名氣不小,1989 年出生于湖北襄陽,母親尚愛蘭是作家。在母親的影響下,蔣方舟兩歲識字,五歲便能閱讀三毛和亦舒的作品。
母親曾對她撒了個善意的謊,說小學畢業前必須完成一部小說,沒想到蔣方舟借助字典,僅用八小時就寫出了處女作《光榮傳統》。
九歲時,她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還被湖北省教委列為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讀本推薦讀本,后來更是改編成漫畫書。
十二歲起,她就在全國十多家報刊擔任專欄作家,2008 年更是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破格錄取。
蔣方舟早期寫雜文、散文,后來嘗試小說創作,她自己也強調寫作離不開閱讀積累,工作之余,閱讀占據了她生活的很大比重。
按說這樣年少成名,作品也不少,像隨筆集《正在發育》《邪童正史》《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小說集《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等。
其中《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的書名源自聶魯達自傳,書中她剖析青春,反思成長得失。以獨特視角展現年少成名經歷、對世界看法及成長迷茫,還是能讓讀者感受其真誠坦率,對成長與生活的感悟的。
也算不錯了吧,可為什么到現在,都沒有一部特別重量級、能與其“天才”之名相稱的作品呢?
人們能記得的,倒反而是上竇文濤的《圓桌派》去聊天,但又像只是去搭色的……
再看韓江。
她出生在韓國慶尚南道梁山市一個“作家之家”,父親、兄弟都是作家,家庭同樣有著濃厚的讀書氛圍。她曾說,書籍就是她童年唯一的玩具。
由于這樣的氛圍,她早早地對寫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從14歲就確定要成為一名作家了。她不斷創作,佳作頻出,其中《素食者》尤為出名。
這本書以獨特視角,講述了一名女子決定成為素食者后,身邊人對她的種種反應,深入探討了人性、社會規范、自我認知等深刻話題,實現了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統一。
憑借這部作品,韓江先是斬獲國際布克獎,去年更是榮獲諾貝爾獎。
同樣是在良好讀書寫作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蔣方舟早早成名,卻后續發展乏力(但愿是我亂說的),韓江卻能不斷創作出重量級作品,這其中的差異,又該如何解釋呢?
這純粹是一個問題,我并沒有答案。
反正對比蔣方舟和韓江的經歷,天賦和家庭環境固然重要,但個人的努力、對創作的執著程度,以及對生活的感悟能力等多種因素,都在影響著一個人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對蔣方舟和韓江另有想法?很可能我的判斷是不對的,建議你讀一讀蔣方舟的《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和韓江的《素食者》,看看這兩位都很有天賦的作家,她們的感受與思考有什么不一樣吧。
(網圖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