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黃土高原曾是被黃沙覆蓋的地球傷疤。這座高原卻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搖籃記憶。聯合國專家曾在二十世紀中葉時斷言,黃土高原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
可誰能想到,70年后的今天,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從原本不到7%提升到了如今的67%。黃河年輸沙量從16億噸下降到2億噸以下。這是中國親手創造的偉大奇跡。而這奇跡的背后,其實是中國科學治理的理性抉擇和戰略定義。
其實,黃土高原的治理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環境問題,而是關乎到華夏民族文明延續的戰略問題。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在這片高原上曾經擁有53%的森林覆蓋率。然而,經過數千年的過度開發,它淪為了千溝萬壑的荒原。
到新中國成立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達到了45萬平方公里,每年有將近16億噸泥沙沖入黃河,導致地下懸河現象,直接威脅著數億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更可怕的是,生態惡化與貧困形成了惡性循環。農民為了生存和發展,開墾陡坡,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的貧瘠又迫使農民進一步開發和開墾,形成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死循環。
然而,在被聯合國專家認定為死循環的情況下,中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以科學重構生態邏輯,用制度打破平衡枷鎖。
從治理黃土高原開始,中國分兩步進行。首先是早期的治理依賴大規模工程。這一階段也是中國工程試錯和覺醒的階段。當時中國選擇修建梯田、開墾土地,但在1977年,一場洪水沖毀了27萬畝農田,暴露了單一工程思維的局限性。
痛定思痛后,科學家提出了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理念,將黃土高原劃分為微型生態單元,統籌梯田、林草建設,實現水土就地保持。這一模式取得了顯著效果,使單條小流域減沙率達到了70%以上,成為全球水土保持的經典。
隨后,中國在1999年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徹底扭轉了治理黃土高原的邏輯。政府以糧食補貼換取農民退耕,同步推廣經濟林果與生態旅游。例如,以陜西延安作為試點,將其森林覆蓋率從33.5%提升到53.07%,同時種植了超300萬畝的蘋果樹,帶動了全市的脫貧。
中國將綠葉子變成了錢袋子,有效提高了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的效率。當然,黃土高原的治理還需要借助科技手段。通過衛星遙感與地面監測發現,黃土高原自然侵蝕占比高達70%。
因此,在70%嚴重侵蝕的區域,中國在緩坡帶上發展節水農業,在溝壑區建設淤地壩。除此之外,為了有效治理,還選擇了特定的植被。早期大規模種植單一樹種導致“綠色荒漠”,后來便調整為喬灌草立體配置,通過種植油松、刺槐等草本植物涵養水源,實現水土保持。
我們不難發現,中國70年治理黃土高原,其實就是一場生態理性對生存本能的超越。這也證明了一個道理:人與自然可以共贏。如今的黃土高原已經完全煥發新生,變成了另一個模樣。蘋果園代替了荒坡,碳匯交易重塑了價值邏輯,生態旅游激發了鄉村經濟。
中國用70年的時間告訴了全球一個道理:面對生態危機,悲觀主義的預言終將被科學精神所打破。黃土高原的治理是中國人寫給地球的情書,對此,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