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培訓是一種學習活動,那么什么是學習?
關于“學習”的理論有很多,我看到過一個非常精致的定義:學習是人適應環境的過程。下面說說我的理解。
①人總是存在于某種環境中,沒有人生活在真空中。
②人總要解決生存問題。人首先要設法讓自己活下來,然后再設法讓自己活得好一些。
③人所生存的環境在一刻不停地發生著變化。因此,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來讓自己能夠生存得久一點、好一點。
④人只要脫離母體,就開始了學習之旅。比如嬰兒很快學會了通過哭泣與周圍人溝通,來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
結論:一個人從降臨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就開始為了生存而不停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就是學習。
基于以上理解,我認為“學習”的本質屬性有兩條。
第一條,“學習”是人的本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人能在大自然眾多的物種中,通過殘酷的生存競賽勝出,一個主要原因應該就是人具備學習能力,表現為人適應環境的能力。
這條本質屬性對于內訓師來講意味著內訓師在開發課程、交付課程的時候要設法激發學員學習的本能,而不是壓制學員的本能。怎么激發本能?為學員設置挑戰,把學員置身于解決問題的場景中,鼓勵學員探索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條,“學習”是人的高度自主行為,這個過程別人無法替代,只能由當事人自己完成。這意味著,只有當事人自覺、主動地學習,學習才能發生,否則,學習不會發生。
如果一個人想學習,他可以通過看書、上課、看視頻、聽別人講故事、自己動手實踐、冥想等手段來進行學習,即只要一個人想學習,他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學習的手段近乎無窮多種。反之,如果一個人不想學習,外界環境即使給他配備最好的老師、書籍、場地等條件,他的學習效果也根本無法保證。企業的HR有時為保證培訓的出勤率,會動用一些行政命令手段,學員們雖然大多會準時出現在培訓場地,但是培訓效果仍然難以保證,因為學員們如果不想參加培訓,即使身體來到了培訓現場也沒有什么意義。我經常提醒管理者們注意,在學習這個問題上,即在組織員工參加培訓這個問題上,萬萬不能單純地使用強制手段,因為學習是高度自主的行為。那么,學習的這條本質屬性對于內訓師來講,又意味著什么呢?
它意味著培訓的整個過程都不能強迫學員學習,只能引導學員發生學習行為。具體怎么做?秘訣是:伴隨整個課程持續地激發學習興趣。有了這個理念,就一定會倒逼著內訓師站在學員角度思考問題,思考學員所面臨的真實應用場景,真正理解學員的需求、興趣點,最終有的放矢地開發課程、交付課程。了解了學習的兩條本質屬性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學習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經典理論通常把學習過程解釋為五個階段,循環發生,構成一個學習螺旋。
①產生興趣。一個人頭腦中的學習行為總是被興趣觸發,而興趣來自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
②收集信息。當一個人對某種外界事物產生了興趣,則會主動收集各種相關信息。
③加工信息。隨著相關信息不斷被匯總到大腦,人開始處理、加工所收集到的信息。
④得出結論。隨著不斷地收集、加工信息,人終于得出了某個結論。
⑤采取行動。當人得出結論的時候,便開始采取行動來驗證結論。
當人采取行動之后,引發了新的狀況,會再次激起人的興趣,于是人又開啟了新一輪的學習之旅。上述五步構成了學習之環,每轉動一圈,人就可以多學習到一些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師的工作就是推動學生的這個學習之環,使其持續地轉動,構成學習螺旋。
以上對于“學習”概念的認知,構成了我的課程開發、課程交付、內訓師輔導三套方法論的理論源泉。
本節要討論的最后一個問題是,培訓與學習之間是什么關系?
學習是培訓的目的,培訓是學習的手段。如果培訓項目的策劃科學合理,培訓課程的設計精準有效,理性地看,參加培訓是員工學習和成長的一條捷徑,是員工提升職場競爭力的首選手段。培訓完全可以成為聯結企業與員工并實現二者雙贏的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