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南北方的劃分以秦嶺為中間線,其中,秦嶺以北為北方地區,淮河以南則為南方地區。
現在互聯網十分發達,南北方的人都在網上分享生活。
通過網上的視頻可以發現,南方人的方言格外難懂,基本處于聽不懂的狀態,而北方人的方言則和普通話差別不大,基本都能聽懂。
在這種情況下,北方人也幽默的表示,他們聽南方話就和聽外語沒區別,一句都聽不懂。其實不止北方人有這種感觸,南方人自己也表示,聽不懂隔壁村的方言。
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造成了這么大的差異呢?對此,在人文歷史研究方面頗有成就的易中天曾經專門解釋了南北方方言差異的原因。
他從歷史、政治、地理等角度出發,幽默詼諧的論述了差異現象存在的原因。
北語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的發音習慣,不同民族出現不同方言可從到最早時期的部落中窺見。
每個部落的首領不同,交流方式自然也不一樣,且每個部落之間并不互通,所以也就不存在統一語言的情況。
后來部落擴大,逐漸朝國家發展,但因為秦朝之前,殷商時期采用的管理制度是諸侯分封制。
在不同諸侯的封地,都有各自的語言,長期處于不互通的狀態,隨著時間的發展,再加上地緣性的隔絕,每個諸侯地,都形成了具有本地區特色的獨特語言。
黃河的中下游地區,這也是古代中國最初的文化發源地,也是北語的開始。其中,北方方言主要流通地區在中國的中原、東北和西北地區。
北方地區多平原,少山地,加上又多為政治經濟的中心,所以語言長期都大差不差。古代北方方言基本以洛陽官音為主,再傳到全國。
官音在北方地區的傳播速度很快,但是要想傳到南方,基本不可能。蘇軾被貶謫就是在江浙一帶,而現代的海南,在古代為崖州,是流放之地。
整個南方地區古代也被稱為南蠻。所以統治者們規定的官話,最多也只在北方地區流通。
歷史上雖然也經歷了一些少數民族統治,比如北魏,就是鮮卑族人,位置在北方,現在北京話的源頭就是北魏。
隋煬帝時期,都城依舊是在洛陽。遷都洛陽之后,隋煬帝便全國推行洛陽話,此舉一直延續到唐朝,洛陽話依然是主流。
然而到了宋朝時期開始,略略發生了一點偏移。北宋都城在開封,又因為開封和洛陽地理位置相近,所以開封話也成了官話之一。
而彼時,南宋的都城在南方的杭州,也受到北宋都城的影響,北方的方言在杭州進行融合。今天的杭州方言中依舊保留著北方開封的影響,存在許多兒化音。
明朝雖然都城遷到了北京,但是在語言上,依舊推行南京話,但民間依舊以北京話為主,直到后來清朝,南京話被徹底取締。
以上便是北方方言的形成和發展了,因為北方地勢平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繁,再加上官方的推動,是以整個北方,語言總體差異不大。
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普通話,就是按照北京話來提取的,不過普通話準確的校正音來源于河北的一個小縣城,但總體來看仍舊屬于北方,所以現在南方人聽北方方言基本沒有阻礙。
南方方言的形成原因
整個南方方言按地區分就分為六種,如果按口音分將超過十種以上。
其中南方地區的方言,四川、貴州、云南一帶講的是西南官話,這些地方的人總體可以溝通,只存在部分字眼的區別以及音調的不同。
江淮官話主要以南京和揚州地區為主,而江蘇那邊眾所周知都是吳儂軟語。講湘語的主要是湖南這邊的人,而與湖南挨著的江西講的卻是贛語,兩廣地區講的是粵語。
從古代疆域地圖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文明一直以北方為主,各個國家的建都和政治范圍也都是在北方。南方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基本都是林立著大大小小不同的國家。
比如像吳國、越國、楚國等等,國家都不同,說的語言自然也就不同。而且古代除了商人,很少有普通老百姓會頻繁的去往另一個國家走動。
這就更加降低了語言融合的可能,造就了南方語言腔調差異大的現狀。
在南方地區,不同的村舍之間,只要隔了一座山,話就聽不懂了。因此也有俗語概括這種現象,三里不同調,十里不同音,這句俗話其實還是相當保守了。
中國的少數民族也多分布在南方,特別是現在的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種類超過25種。每個民族有自己方言和文化,基本沒有什么共通性。
而且哪怕是同一民族,也會因為分布地區的不同,文化和語言都有差異。
這種現象造成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地理因素。南方多山地丘陵,人民的居住都是選用在山地之間較為平緩的地方,這就注定不同村之間的交流很少,因為交流的成本太大。
像現在的廣西、云南、貴州等地,多崇山峻嶺,大山遍地,在這種地理環境下,有些人一輩子可能都出不了自己的家鄉,或者出去了也很難再回來。
在地理原因下,南方方言形成了一山之隔,但是具體音調和意思千差地別的現象。
易中天對南北方言差異的評述
易中天對于南北方言的差異曾經做了詳細的論述, 首先從方言存在的原因開始解釋,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歷朝歷代為推行方言作出的舉措,最后說了方言在民間的流通特點。
易中天認為,方言的存在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中國歷史的發展路徑注定了方言必然存在。雖說當年秦始皇大一統,頒布命令書同文。
但是統一書寫方式容易,畢竟字反正都是后天練的,重新再練一次也無妨,但是同音就比較難了。
在當時社會,普通人沒有任何寫字的需求,所以書同文,實際只需要那些進行官方匯報的人學,日常交流依舊可以使用本土的文字。
改音實際上很困難,特別對于某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不亞于重新學習一門外語。現在依舊有不少方言地區的老人,堅持說方言,說不來普通話。
而且對于統治者來說,準確的把命令下達下去就行,所以書同文已經夠用,沒必要費時費力的去同音。
同時,易中天還認為,方言本來就是東南西北四個區域的民族語言,對于以前的中原人來說,就是一門外語,和現在的英語法語差不了多少。
從古人對這些民族貶低性的稱呼來看,古人也不認為這群智力不行的人可以學會漢語,所以也不做過多的要求。
方言,一開始也叫夷言,意思就是蠻夷之人講的話,直到后來日本人侵略我國的時候,為了忽悠日本人,把夷言改成了方言。
在中國古代,上位者講的官話僅限官員內部交流,無法流通到普通的老百姓口中。
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大白話和書面語的區別,要是兩個普通人文縐縐的說起書面語,會非常怪異。
古代的皇權一般都在北方建立,這對當時的南方官員來說,也是一個苦力活兒。比如粵語之中,很多音是沒有的,在講北方官話的時候,根本發不出來音,講出來就是四不像。
為此,易中天還舉了個詼諧的例子,比如廣東人說投資是投機,蝦餃是瞎搞。而閩南也有音調不完全的問題,閩南語調中“F”的發音是沒有的。
官話雖然下令要普及,但是架不住人真的學不會,那些官場人學官話都如此困難,更別提普通人,沒有任何使用官話的語境下,想會說基本不可能。
經濟發展也會影響到方言的發展,比如民國時期,上海的經濟比較發達,周圍地區的人都會以講上兩句上海話為榮,也愿意去學習效仿。
方言雖然是一方之言,但同樣也是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雖然沒有北方那樣快速的融合,但是也在緩慢的發生變化。
把時間推遠去看,古代粵語、吳語和現在人口中所說必然有較大差異,原因就在于方言也在緩慢的融合發展。
中國歷史上也有北方人大規模南遷,北方人也會把自己的方言和當地的方言進行融合,且當時北方是靠近“都城的發達中心”,是以南方人對這樣的語言融合也并不排斥。
易中天認為,方言在靜中求動,經濟發達地區的方言會不斷像周圍地區輻射,從而被周圍地區的人接受,逐漸在原本方言的基礎上發生變化。
至于北方方言差異不大的原因,而是因為北方的方言融合以政治手段為主,和南方的經濟手段不同,這是一種強勢的不可抗拒的融合。
小結
在歷史和地理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導致了南方方言迥異,而北方方言大同小異,又因為自古以來官話都以北方語言為基調,包括現在的普通話也是從北語中提取。
所以,南方人聽懂北方方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北方人聽懂南方方言卻比登天還難,和外國話沒區別,原因就是以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