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中國太保壽險江蘇分公司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隨全省幫促工作隊啟程奔赴蘇北。車窗外,都市的繁華漸次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廣袤無垠的蘇北平原——作為全省“綠美江蘇”生態建設工程的主戰場,這里縱橫交錯的農田林網與高速公路綠化帶編織出生機勃勃的生態經緯。八年間,從灌云的千畝良田到阜寧的生態濕地,中國太保人的足跡已深深鐫刻在這片熱土之上。握著載滿幫扶方案的工作筆記,這位新晉駐村書記凝望連綿的綠色屏障,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在胸中激蕩,廣袤農村既是干事創業的沃土,更是青春報國的考場。用腳步丈量熱土,用智慧培育希望,用汗水澆灌未來,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開......
一、興辦惠民實事,讓村民“暖起來”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地處羅橋鎮西南角的龍窩村,全村戶籍人口不足千戶,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九成,人均耕地不足2畝,2023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僅為30萬元,長期戴著經濟薄弱村的“帽子”。來自中國太保壽險江蘇分公司的駐村第一書記陳晨到任后,用腳步丈量民情,隨身攜帶的民情日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村民訴求:留守老人買藥不便、村道夜間無照明、農田灌溉溝渠淤塞......這些民生"小事"在他眼中都是頭等大事。
聚合力謀發展,他積極搭建幫扶紐帶。去年,與龍窩村黨總支簽訂黨建共建協議,將金融服務嵌入鄉村振興,開展"消費者保護金融知識進村居"活動,為村民守住“錢袋子”;計劃聯合中國太保產險推廣“農業保險”,“防返貧保險”,覆蓋全村脫貧不穩定戶。強基建惠民生,他爭取工作隊30萬元幫促資金,協調其他資源配套支持20萬,將資金化作看得見的溫暖:計劃修繕2座危橋,466米路面修復,村部院內硬化460平米,安裝100盞路燈,增加20組桶。他作為“新阜寧人”把對鄉村振興工作的熱忱與責任轉化為不竭動力,錨定新目標、跑好接力棒,堅持敢于擔當、分秒必爭,投入到“三農”工作中,真正做到“知民心”“曉民情”“解民意”。
垃圾
黨建共建簽約儀式/消保宣傳活動(圖/中國太保壽險江蘇分公司)
二、鎮村兩級共建,讓收入“漲起來”
“產業活水至,沃野煥新機”。在深入調研后,他為龍窩村精準把脈:這個被列為省級重點幫促對象的村落,不僅背負著10萬元歷史債務,更面臨著“產業空心化”的困境——全村無規模產業、無經營性資產、無區位優勢,儼然成為羅橋鎮發展版圖上的“洼地”。他提出“鎮域聯動+跨村協同”破局思路,將龍窩村融入全鎮三產融合發展規劃,繪制出“輸血筑基-造血強體”的產業振興路線圖。
謀定而后動,他率先破解要素困局。協助整合中國太保壽險等后方單位的資金及自籌資金1480萬元,啟動"強基惠農"工程:和掛鉤鎮其他隊員協作鎮村聯建倉儲3100平方米,新建烘干房900平方;盤活羅橋鎮沿街村中心小學舊址打造33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形成"鎮級統籌+村級持股+專業運營"的創新模式。正在建設中的項目如同金色紐帶,將龍窩等3個經濟薄弱村牢牢系入產業鏈條,預計2025年投用后可為各村帶來年均15萬元以上的穩定收益。
在激活存量資源上,他更是打出“組合拳”。面對荒廢3年的50畝桃樹大棚,帶領村兩委實施“騰籠換鳥”計劃:協調5萬元啟動資金清除殘樁、改良土壤,將廢舊鋼材變現,土地流轉金與項目管理費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更解除了每年3萬元的租金之困。“這塊土地過去是‘賠錢貨’,現在成了‘招財樹’”。村書記金海軍感慨道。
育新能添后勁,他著眼長遠布局人才戰略。推薦龍窩村“新農人”參加中國太保壽險結對幫扶地區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班,通過“志智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首次突破35.97萬元,增幅18.5%。
廢棄桃林復墾前后對比/鎮村聯建糧食倉儲效果圖/鎮村聯建廠房效果圖(圖/中國太保壽險江蘇分公司)
三、構建消費幫促,讓集體“強起來”
傳統的消費幫促模式往往通過工作隊把客戶介紹給當地生產企業,由生產企業直接對接客戶供應商品,工作隊僅承擔介紹人的角色,未能完全發揮引領作用。一方面導致交易產生的利潤都流向大戶和企業,難以惠及村集體和普通農戶,另一方面客戶要對接多家生產企業導致溝通成本較高、服務質量較低,影響復購率。
面對這一情況,為提高消費幫促效益和質量,讓市場紅利更多地流向村集體和農戶,在工作隊的努力和推動下,他指導和幫助掛鉤鎮村注冊成立“阜寧縣東望商貿有限公司”。一是培育內生造血能力,構建聯動發展機制,打造“發展新引擎”。掛鉤村村組干部為公司成員,并挑選1名經管員為法人代表。9個掛鉤村與公司簽訂協議,共同開展運營。以公司為樞紐,聯結企業、農戶和客戶,通過多種方式既讓后方單位、社會企業、個人能夠買到高品質實惠產品,又讓企業、村集體、農戶實現三方受益。公司成立以來,實現連續10個月盈利。消費幫促金額達943.6萬元。二是搭建產銷對接平臺,拓展多元銷售渠道,打通“最初一公里”,商貿公司著力構建定向采購、展銷聯動、社群營銷“三位一體”銷售體系。中國太保壽險江蘇分公司作為后方單位率先采購,同步與其他后方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簽訂定向采購協議。為打破地域限制,商貿公司主動“走出去”,組織“阜寧好物進伊寧”等12場跨區域展銷會,將阜寧特色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通過與新疆伊寧供銷社合作共建代銷點,打通西部市場銷售渠道。三是整合產品供應鏈,打造線上銷售專區,破解“小散弱”困局。通過走訪調研,發現駐地相同類型的農產品品牌繁多,標準質量、服務品質參差不齊,消費者體驗較差。工作隊并逐一對比諸多品牌原料、工藝,根據收集到的各項指標數據對品牌進行評分排名,最終篩選出15家綜合表現最優的骨干企業。建立“聯合倉”模式實現集約化運營。針對倉儲成本高的問題,商貿公司發動骨干企業設立“區域聯合倉”,選拔責任心較強的企業安排專人負責統籌打包標準、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通過資源整合,物流成本降低25%,產品發貨時效提升40%。構建“線上專區+一件代發”銷售網絡。借力江蘇省級消費幫扶平臺,與江蘇鐘山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在其“悅購中山”平臺網站開設“阜寧特色館”,2024年線上專區銷售實現0的突破,占銷售總額8.1%。四是打造特色“土”品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動“原字號”升級。提升產品食味品質和營養價值,采用真空鎖鮮等材料升級包裝材質,并融入阜寧地域的稻田風光、非遺圖案等文化元素改善產品包裝設計。2024年,成功實現大米平均售價從2.3元/斤提升至2.6元/斤,溢價率達13%。培育新興品牌,聯動鎮村兩級,工作隊并投入專項資金建設標準化深加工廠房,引進自動化清洗、灌裝及殺菌設備,將初級農產品轉化為辣椒醬、辣椒粉等深加工產品。通過“合作社+農戶+企業”模式,打通“種植—加工—銷售”鏈條,不僅解決了鮮椒銷路問題,還提升了產品溢價,帶動50余戶村民就業,真正實現“小米椒”撬動“大產業”。
消費幫促(圖/中國太保壽險江蘇分公司)
在工作隊的支持下他通過帶著干、督促學,既培育商貿公司的自主經營能力,又為駐地留主體,留渠道,留客戶,探索出一條能夠“持續造血”的消費幫促新路徑。下一步將深化數據賦能,利用銷售數據分析挖掘客戶和市場,調整選品策略,優化包裝設計,滿足不同消費人群需求,提升消費幫促效益。
鄉村振興是“駐村第一書記”幫扶永恒的初心和使命,陳晨帶著太保人的真情,將文章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將濃情灑滿了阜寧幫扶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