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一條新聞在網上徹底爆了:
高中雙休政策,遭家長投訴。
具體什么情況呢?
眾所周知,高中和初中小學不一樣。
面對迫在眉睫的升學壓力,時間抓得比較緊。
很多學校基本都是兩三周休息一次,有的節奏更緊迫的,甚至一個月休息一次。
近年來陸續開始的教育改革,終于改到了高中。
為了緩解學生們的內卷壓力,國家開始規定讓高中生此后試試每周雙休。
這兩天,有些城市率先打響了第一槍。
杭州市教育局率先宣布:
從2025年春季學期起,全市高一、高二年級將全面實行雙休制度。
消息剛一出,江蘇、山東、河北、安徽、湖南、廣東等省份的一些城市也緊隨其后,紛紛站出來發布了新政策。
高中生緊抓慢趕的時代,怕是要退出歷史舞臺了。
意料之中的是:
消息一出,學生歡呼家長愁。
有的家長說:多休息一天,老師會因進度趕學,這樣不利于正常的學習進度。
還有家長直言:
“讓學生雙休,完全就是胡來!”
對于家長的態度,無數網友表示不理解:
“再不放開孩子們都要抑郁了,身體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讓學生雙休是好事啊,反對之前先問問你孩子的真實想法吧!”
甚至還有網友怒噴:
“那些反對雙休的家長已經病入藥膏了,別再讓孩子吃藥了,吃藥的應該是家長!”
除了網友們的討論,各路媒體紛紛下場,紛紛站在道德制高點無差別制裁家長:
這場看似平常的作息調整,卻像一把鋒利的刀子,意外撕開了教育內卷的深層矛盾。
那么問題來了,這項為孩子減負的政策,為何會讓家長陷入集體崩潰?
難道,真的是家長做錯了嗎?
討論家長對錯之前,我們先思考一下:
為什么持續了那么多年的高壓內卷模式,忽然就掛倒擋了?
之前之所以瘋狂內卷一路走到現在,是因為:
決策部門想通過高考篩選出來真正的“人才”。
把真正在學習上有天賦的人篩選出來,然后繼續投入教育資源。
這些有天賦的人上限較高,被培養過后,很有可能誕生一個又一個推動科技進步的天才。
可結果呢?
是有很多優秀的人才被培養了出來。
但同時也出來了很多其實沒那么優秀,只是靠著瘋狂刷題、勤奮努力卷出來的學生。
他們拿到了很高的分數,獲得了相應的學歷,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創新”優勢,最終導致學歷快速貶值。
然后就造成了一種結果:
這些卷出來的學生,難就業,難以從事跟學歷匹配的工作。
如果讓他們從事體力相關的工作,那寒窗苦讀十幾年的意義又在哪里?
還有就是,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的青少年,很容易產生抑郁情緒。
“衡水模式”的確能夠逆天改命,但也有可能要了孩子的命。
對于這種情況,決策部門決定從高中開始篩選,實行雙休制度。
那些本就有天賦或者自驅力強的學生,對他們來說,能夠過雙休就是天大的好事。
他們在學校刷卷子本就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但在家學習就不一樣了,會做的題不用重復刷第二遍,只要查漏補缺就可以了。
空閑時間,可以博覽群書,也可以放松心情。
大大提高了大腦的運轉效率。
這樣一來,不但能夠減輕學生負擔,還能夠實現提前分流。
所以,“減負”政策是必然結果。
那家長為何會崩潰反對?
家長們反對雙休的理由看似五花八門,但核心邏輯只有一個:
高考競爭下的生存恐懼。
簡單總結,可以分為兩點。
第一點,他媽焦慮點在于雙休改變了學生學習時間,但高考這道龍門還在唯分數論,沒有改變。
高考作為全國性競爭,家長擔憂雙休會打破區域平衡。
比如,杭州家長認為省內其他城市仍保持單休,本地孩子雙休,就等于自降排名。
在他們看來,少學一天,就會落后一截。
第二點,普通家庭隱形的經濟負擔。
真正的學霸不用焦慮、因為沒必要。
真正的學渣也不用焦慮,因為焦慮了也沒用。
中等生中的富裕家庭,自然也不會焦慮,因為有平替。
所以焦慮的是哪類人?
那些成績中等但家境普通的人。
人是環境的產物,但內驅力強的人受到環境的影響會小很多。
就像毛主席說的“深居鬧市,一塵不染”。
但這種人畢竟是少數,如果有那他也在學霸行列。
大部分孩子的內驅力較為薄弱,需要環境的約束。
學校緊張的學習氛圍和家里沒有監管以及父母對知識一竅不通的氛圍,會導致孩子走向兩種人生。
家長們不是反對休息,而是害怕自家孩子在學習賽道中掉隊。
學校不卷,教培來卷,最終拼的還是家長的經濟實力。
家長們的崩潰,和那些抨擊家長們的網友,兩種意見并不是對或錯的問題。
而是根本沒有感同身受。
說直白點,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看看下面這張圖片,孩子們排隊打預防針。
第一個孩子在大哭,第二個孩子一臉沉重,后面的絕大部分孩子都在哈哈大笑。
這說明什么?
只要下一個挨針的不是自己,那即便是天真無邪的孩子,也難做到感同身受。
他們根本想不通,打個針而已,有什么可怕的?
大驚小怪。
可如果前面的人一走,自己一補位。
心態就會徹底改變。
所以,一味站在制高點指責那些焦慮家長的人,家里一定沒有初中以上的孩子。
其實就是所謂的隔岸觀火,燒的不是自己。
不過,家長們也要明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孩子不是學習機器,過度學習也未必能從學渣變成學霸。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真正應該焦慮的是孩子是否擁有學習力、內驅力,而不是眼下的“雙休是否公平”。
有些孩子天生擅長學習,有些孩子天生不擅長學習,但不代表他這一生就是一個廢物。
高考只是用同一種手段在篩選全國的孩子。
你的孩子沒有通過高考篩選,但他依然可以用一生去學習如何在社會上走得更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他可以沒有一個牛逼的畢業證。
但如果他的炒面做得很棒呢?
如果他養殖動物的技術很厲害呢?
如果他是個身子矯健的健身達人呢?
就算他喜歡蒸饅頭,也未嘗不能做出一番成績。
360行都可以出狀元,只要在自己適合的路上深耕下去,一定會拿到結果。
并不是只有學習才有出路。
但有一點需要家長們銘記:
每一個狀元,都是靠自己對這行的深入挖掘一路走上去的,靠的就是自己的學習力和內驅力,而不是敷衍。
所以,與其強迫孩子學習,不如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可以分為3點:
1、幫助孩子設定階段性目標,允許孩子管理時間。
2、當孩子失敗后,你要做的是引導或復盤,絕非代勞。
3、如果你的孩子在學習上非常抵觸,可以通過體育、藝術增強自信,避免“分數唯一論”。
休息與學習本應相輔相成。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雙休恰恰可以讓家長與孩子共同規劃時間,探索興趣,建立信任。
家長的焦慮不應該是雙休的問題,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終身學習力。
因為教育的本質不是搶跑,而是長跑。
正如一位老師感嘆:
“教室很小,但天地廣闊。人生不是只有高考,而高考的贏家,往往是那些會休息的人。”
但那些一出生就在終點的人,也不該嘲笑光著腳奔跑的人。
這就好比一場賽跑,有人穿著輕便的跑鞋,還有專人陪跑指導;而有人卻只能穿著普通的鞋子,在摸索中獨自前行。
條件不同的情形下,當然會有不同的反應。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夠明白:
能贏到最后的,從來不是“卷王”,也未必是“資源王者”,而是自驅能力強的奔跑者。
他們眼里的光,照亮了腳下的路。
點亮“贊”,讓我們一起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