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近日,武漢市民張女士通過哈啰順風車出行時,發現司機在中控屏播放低俗視頻的事件,引發了媒體熱議。面對投訴,平臺客服以“不要和車主計較,代表乘客道歉”的消極態度回應,引發輿論對平臺治理能力的強烈質疑。
「于見專欄」認為,該事件不僅暴露了哈啰在司機行為監管、用戶權益保護上的漏洞,更折射出其在高速擴張中,對管理能力的透支。作為中國共享出行領域的頭部企業,哈啰出行近年以“高頻打低頻”戰略快速擴張,從共享單車延伸至順風車、租車、換電服務及本地生活領域,覆蓋用戶超7.5億,業務觸達300余城。
然而,此次事件背后,隱藏著更深層的矛盾:規模增長與治理能力的失衡。一方面,平臺通過多元化布局試圖構建生態閉環;另一方面,司機準入機制松散(順風車司機認證量達3000萬)、技術監控缺位(事件中司機未開啟行程錄音),客服體系僵化等問題頻發,導致用戶信任基礎被侵蝕。而從財務狀況來看,這種失衡正在給哈啰出行帶來危機。
近年以來,哈啰單車“燒錢換規模”的發展策略也頻遭詬病。加上盈利壓力巨大,不得不通過單車費用上調,來緩解壓力,也遭到不少消費者的質疑。種種信號表明,曾經的共享出行優等生,依然沒有擺脫經營發展的困境。那么,接下來哈啰單車將如何調整?
平臺治理與風險管控的滯后性,讓哈啰出行危機并存
實際上,除了上文提及的低俗視頻事件外,司機準入與行為監管的“技術失靈”,也在困擾著哈啰出行。
據了解,哈啰順風車雖以47.9%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但其司機審核機制存在顯著缺陷。根據其招股書披露,僅40%的順風車司機來自平臺內部用戶轉化,其余60%依賴外部招募,資質審核流于形式。
以此次事件為例,司機未開啟行程錄音功能,平臺既未通過AI識別技術攔截異常內容,也未建立實時人工巡查機制,暴露出技術監控的盲區。
對此,法律專家指出,此類行為已涉嫌性騷擾,平臺需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哈啰出行的官方客服回應,卻顯示出平臺對該類事件的冷漠態度,不禁令人擔憂,這個體量龐大的平臺,在平臺治理與風險管控方面的滯后性,或許是其暗藏的危機。
圖源:網絡,哈啰出行用戶投訴
與此同時,官方客服的回應,也暴露了標準化培訓與危機應對能力的缺失。哈啰客服長期依賴“息事寧人”話術,缺乏明確的處罰標準和用戶補償機制。
例如,2024年多起用戶投訴顯示,平臺對司機違規行為的處罰多以“暫停接單3天”為主,威懾力不足。這種模糊化處理方式,本質上是將企業成本轉嫁給用戶,導致品牌聲譽持續受損。
除了平臺治理與監管存在明顯缺失外,哈啰出行的盈利壓力也不容忽視。據觀察,哈啰單車的多元化業務,正在讓哈啰單車不堪重負,不僅讓其面臨盈利考驗,而且正在成為其資源黑洞。
據了解,哈啰從共享單車(日均騎行訂單超千萬)起步,逐步拓展至順風車(覆蓋300城)、租車(日GTV峰值2100萬)、換電服務(300城)、送貨跑腿(300城)及酒店預訂,形成“出行+生活”的生態布局。
然而,多元化需要巨額投入:2024年僅共享單車的運維成本即達36.5億元,而新業務中僅有順風車實現盈利(毛利率81%),其余如電動車銷售、本地生活服務仍處虧損狀態。
由此可見,哈啰危機雖然身處前景可觀的賽道,卻面臨著體量龐大帶來的內部監管問題。與此同時,因為戰略不夠聚焦,哈啰單車部分業務入不敷出的狀態也亟待改善。
造血困境長存,商業模式尚未進入正向循環
作為高頻業務,雖然共享單車可以作為哈啰出行的核心流量入口。但是其“造血困境”卻長期存在,盈利模式十分存疑。
尤其是近年以來,城市管理趨嚴,哈啰出行的合規成本上升,哈啰出行不得不依賴資本輸血。疊加車輛損耗,哈啰出行共享單車部分的業務,造血能力明顯不足。
據2020年財報,哈啰連續三年累計虧損超48億元,雖近年虧損收窄,但尚未形成可持續盈利模式。更為嚴峻的是,競爭對手美團、滴滴憑借外賣、網約車等高毛利業務反哺共享單車,而哈啰的“逆向擴張”(從出行到生活服務)面臨更高壁壘,導致其現金流壓力倍增。
與此同時,哈啰單車雖然用戶規模累計高達7.5億,但是大量用戶處于沉睡狀態,也是其揮之不去的焦慮。例如,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哈啰累計用戶中,僅有34%使用過兩項及以上服務,且用戶向本地生活服務的轉化率不足15%。
而此次不雅視頻事件引發的信任危機,可能進一步削弱用戶使用其他服務的意愿。例如,用戶在選擇酒店預訂時,更傾向于美團、攜程等成熟平臺,而非以出行為主業的哈啰。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AI發展如火如荼之時,哈啰出行在技術驅動方面仍顯不足。據了解,盡管哈啰通過AI優化車輛調度、大數據挖掘用戶畫像,并推出換電網絡與社區服務聯動的“小哈能量站”,但其技術優勢未能轉化為服務質量的提升。
例如,2024年推出的送貨跑腿服務因配送延遲、貨物損壞等投訴率高達12%,遠高于行業平均5%的水平。由此可見,目前哈啰出行的商業模式尚未進入正向循環,無論是財務模型,還是消費者負面反饋,都讓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紅海賽道,哈啰出行危機并存
不可否認,共享出行賽道市場容量巨大,前景誘人。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隨著過去幾年各路資本的相繼涌入,這個賽道早已是一片紅海,而尚未完全跑通商業模式的哈啰出行,同樣難以規避巨大的市場競爭。
以本地生活服務巨頭企業美團為例,憑借5億外賣用戶構建的本地生活護城河,其流量復用效率遠超哈啰。例如,美團用戶使用單車后直接轉化為外賣訂單的比例達28%,而哈啰用戶使用順風車后預訂酒店的比例僅為3%。
此外,滴滴通過網約車業務向租車、代駕延伸,形成更緊密的出行閉環,進一步擠壓哈啰的市場空間。而且,隨著共享出行迎來共享出行聚合平臺時代,哈啰出行的生存空間也被進一步擠壓。
除了來自行業內部的競爭外,行業外部監管環境的變化,也給哈啰出行的發展帶來的壓力。城市對共享單車的停放、運維要求日趨嚴格。讓哈啰出行這方面的成本也居高不下。
例如,2024年北京、上海等地要求企業自建電子圍欄,單輛車合規改造成本增加50元,導致哈啰全年額外支出超5億元。與此同時,順風車業務的合規性爭議(如是否屬于營運車輛)使其面臨政策不確定性風險。
有業內人士認為,哈啰出行想要保持行業競爭力,需要開展錯位競爭,充分釋放其品牌優勢。例如,通過哈啰出行通過“出行+目的地”的場景融合,與連鎖健身房、醫療機構合作,推出“騎行達標免掛號費”“騎行積分兌換健身課程”等差異化服務,就可以增強用戶黏性。
而在共享電單車賽道,其社區換電網絡也給本地生活帶來了便利。例如,利用小哈換電柜的社區覆蓋優勢,疊加快遞代收、生鮮自提等功能,哈啰出行也打造了“最后一公里”生活服務站。
與此同時,延續與羅意威的合作模式,哈啰出行推出限量版騎行裝備或聯名會員卡,吸引了高凈值用戶群體,也提升其品牌調性。可以預見的是,通過跨界品牌聯名,其品牌溢價將會得到提升。
只是,擺在哈啰出行面前的外部行業環境壓力、同樣競爭壓力依然不容小覷。哈啰出行能否通過這些創新發展策略,扭轉其內憂外患的困局,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通過哈啰出行多元化的業務布局足以看出,哈啰出行的野心并不算小。但是要知道,企業發展的質量與速度之間,向來很難平衡。而哈啰出行,同樣需要在速度與質量之間尋找支點。
「于見專欄」認為,哈啰出行的成長軌跡是中國共享經濟狂飆突進的縮影。從“車內不雅視頻事件”到持續虧損的財務數據,其暴露的問題本質是規模擴張與精細化管理的失衡。
結語
通過哈啰出行因不雅視頻事件引發關注可以看出,哈啰出行或許尚未意識治理短板的重要性。而如何優化成本結構,并依托7.5億用戶構建真正的生態閉環(如將騎行數據轉化為社區服務入口),或許才能讓其在出行與生活服務的交叉地帶,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反之,若繼續“重擴張、輕運營”,則可能陷入流量泡沫與信任危機的雙重泥潭。可以預見,未來共享出行賽道的競爭,不僅是市場份額的爭奪,更是用戶體驗與信任資本的積累。
正如哈啰在共享單車大戰中憑借免押金策略逆襲一樣,唯有將“用戶價值”置于商業邏輯的核心,方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期待這次事件能夠警示哈啰出行,防患于未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